若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王绚王绚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的产生与演变 五行,简称“五”或“行”。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是古代汉族人民解释物质世界构成性质和运动变化的原始概念。 金木水火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行[1]。《尚书·甘誓》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帝喾命祀群神皆先毛而後祭火”;《国语·晋语四》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車而六蛟龙……”。这里的金、木、水、火、土以及毛、正和神等字均指五行而言。

但是,五行是如何产生的呢?现在一般认为是由金木水火土的原始观念,通过某种形式联合而成并逐渐发展而来的。 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形成五德终始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五帝相去久远,其姓颇不能得中,乃取三皇五帝之‘五帝’立祠宫庙。……天以十数,数而复归於一,天以五行五味五声五色序万物为之终始,今黄、炎不和,蚩尤作乱,朕忧焉。故乃巡省五岳,而封禅泰山,则天地日月诸侯山川诸神咸各飨其德,各应其心。”

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五德终始”说是由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提出的政治思想体系。该书用阴阳、五行学说阐发历史变化规律,作为秦统一天下的理论依据。这种将五行中的每一行分别配属五个方位的图式(见下图)就是所谓“五行相得而八卦导”的形式基础。这个系统成为后来人们理解五行的基本框架。它把自然界的五种元素加以组合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相互联系及其运动变化。这种以五行配五方、四时和五神的框架,对汉代五行说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到了西汉中期,五行又有了新的发展。董仲舒吸取《淮南子》的思想,提出了他的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天道有阴阳,地道有刚柔,人道有仁义,因此天道与人道相通。为了论证封建统治制度的合理性,他提出,帝王的政权是天所授命的,如果帝王行仁义,则阴阳和顺,风雨时节;反之,如暴虐,就阴雨淫滥,地震水灾。这些灾害都是上天的警告,要改正自己的错误,否则就要受罚。 天人感应论使传统的五行说赋予了新的内容,使之具有了神学色彩。 五行的含义 在汉代以后流行的五行说中,五行不再只是五种最基本的元素,而是被赋予了很多的含义。

宋代郑樵在《通志·五行略叙》中说:“五行之用有二:一日化生,二日斗胜。……自汉以来儒者推演五事极至精微,上通天文,下达地理,包藏在内,变化于人,无所不统也。”可见五行在汉代之后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符号,用来象征和说明社会、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精神活动。

现代人们对五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若的五行是什么呢?根据以上所述的五行的定义及现代人对五行的看法,可以发现若即若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我们知道,中医治疗讲究辨证施治的原则。医生判断病人属于哪一类的病,用什么药给什么方,都要看病人的八纲辨证的类型,这就是八纲辨证。八纲包括阳证、阴证、表症、里症、寒症、热症等等。其实这其中的每个范畴都可以视为某一属性的集合体,也就是说都属于五行的某个类别。另外,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所以人的身体也有金木水火土之分,并且按照一定的方式运行。例如人体的五脏就有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则有木火土金水,同时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五行中又有相生相克的关系来维持平衡。比如,肝五行属木,脾五行属土,土能生木,所以肝和脾是相互促进的。但是脾土过盛则会损及肝木,造成肝气郁结,所以这时就需要疏肝健脾。

缪翠华缪翠华优质答主

这个“五”字,在《尚书》中解释为五种德行,孔子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五个重要的品德;而在老庄哲学里,这五个字则代表了天地间五大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老子称之为"五行") 。可见古人对它们的重视程度有多深。 后来有人据此把人的身体分为五个部分,并加以分析;又进一步用这些元素来代表五脏中的器官,如脾主湿火,肝主疏泄等等。 我国古代天文学上还建立了以五颗星为代表的天区,称五星。 总之,在古代这是相当重要的一说。今天的人们也应该认真对待它,把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继承和发扬下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