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属于五行属什么?
这个“振”字是后起之字,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而它所从的“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震”字的写法(见下图);因此可以说,最早的“振”是从“震”字演变而来的。 在上古时期,“震”“辰”“寅”三个字经常通用,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辰、震”二字时说:“辰,震也……辰,万物之辰也……”。所以由“辰”得声的字大多有震动之意,如“镇、震、躏、沦、抡”等。 “辰”也有星宿的意思,所以“辰”字又常与太阳连用表示时间,例如《诗经·豳风·七月》中的“辰安在”,意思即为“时辰什么时候到了啊”。 由于“辰”有星宿的含义,所以后来它又引申出了地支中的一位,即我们常说的“十二辰”之一——东为子丑,南为寅卯,西为辰巳,北为午未,上为申酉,下为戌亥。
另外,古代认为天体运行是有规律的,一天分为昼和夜各12个时辰,一昼夜就是现在的24小时,古人把太阳在天穹上的运动轨迹用24个特定符号来表示,称为“二十四气”或“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分365天或366天平均分配,每节15天,分别对应一个地支,叫作“节候”,而每一“节候”又分“初候”和“二候”;以现代时间划分标准衡量的话,这“初候”“二候”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前一天的凌晨到正午和后正午到次日凌晨之间的这一段时间了;这种时间的划分方法在古代叫做“平气法”。
这样下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体系,而且通过这种“平气法”的时间计算还可以推算出一年中有哪些重要日子会发生地震,这在当时是十分有用的。 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其实就是一种“地震预报日历”呢! 作为“辰”的后起之字,“振”在它的本义上保留了“变动、惊动”的意思,同时也继承了古“震”字“发生地震”的意义;不过因为时代久远,我们已经很难再感受到那种剧烈的震撼感了。但是如果我们想一下,当年人们看到天空中出现一道闪电,然后轰隆一声巨响,大地随之颤动起来,这种感觉应该还是很有冲击力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