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五行属什么?
“魚”的甲骨文,从“水”、从口,表示在水中的动物。 其金文从“水”、从“鱼”省;小篆形体中把“口”讹变成“冂”,隶变后写成“魚”。 “魚”是“魚”的本字。 “漁”见于《说文》小篆体。本义为捕鱼,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言曰:“鱼汤羹。”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兼借代的假借造字法。 古人将捕捞鱼类称为“渔”,而将捕鸟兽称为“狩”。 因此,《诗经·陈风·衡门》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难道一定要吃鱼,才吃黄河鲤鱼吗?难道娶妻,就一定要娶太公的后代吗)的句子。 《史记.五帝本纪》也有记载:帝尧者,曰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伐木于山,焚之;猎德于泽,渔于江、淮、湖、海。
可见,上古时期人们认为捕鱼的“渔”与狩猎的“狩”意义相近。只是到了后来,这两个字的含义才有了区分。 由于古时“漁”是“漁”和“魚”两字的合写,所以今天有些古书在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还会用“漁”来代替。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使用“魚”或“渔”,以示区别而已。 所以,今天的汉语语境当中,“漁”一般用于泛指一切捕鱼捉虾的行为活动,包括打渔、撒网等等。 而“魚”则是指具体的鱼类。两者在古代虽然通假,但内涵是不同的。
同样地,“鯔”这个字,它的繁体就是“鮱”。在现代汉字里面读作túe,意思是鲶鱼一类的鱼(鲶科鲶属动物的总称)。 这个字现在很少用了,只有古代关于烹饪的一些文章里还能看到它。 现在我们用的“鯔”是在日本汉字里“鯛”的繁体写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字。在日本人的心目中,鲷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