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冲是什么意思?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距今四千七百多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甲子、乙丑……癸亥六十组干支,用以标记年月日时。 干支纪法以天干地支作为顺序排列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相接循环。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的一个周期,称为一甲子六十年;用干支纪年,每三年一闰,六年二润,十二年一周,故有六十甲子,六十一闰之说(即一年是365.2418天的算法)。
我国古人通过长期的观测发现太阳运行规律为:木星12年绕太阳运转一圈,土星20年,水星1年,金星25年,地球1年,火星1年半。而将天干地支配以日月星辰,就可以很清晰的算出来一个大概的运行路线了。比如木星12年在天空中的位置,与天干地支中甲子的位置差不多相同;又如土星20年的运动周期,正好与地支中的“未”相合等。由此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学说:天干代表了天象,地支代表了地上万物。
《史记·历书》记载:“太初历元始元年正月朔旦冬至加子”,太初年间制订的新岁首制度,把冬至这一天定为岁首。也就是说每年的第一天(新的一岁)都是冬至这天开始的,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公历元旦或新年。这种历法一直沿用到现今的农历。 但后来发现这样计算有误,因为地球自转不是匀速转动,如果按这样的推算,每隔两年就会出现一天错误,每过三百九十五年就会差一整天。因此必须对推算进行改正。于是人们就选取一些现象来进行修正。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其中一种就是五运六气中的推演过程——五行相生相克来加以调整。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维持动态平衡。 五运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物质形态的运动变化规律。 六气就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变化现象及气候变化。
按照五运六气的算法,每年五行轮转的顺序是这样的: 1.甲子年为金, 2.乙丑年为水, 3.丙寅年为木, 4.丁卯年为火 (以上为运气年-干支纪年中前六个数)
5.戊辰年为土,(此年为大运-干支纪年中后三个数)
6.已巳年为木,7.庚午年为火,8.辛未年为土9.壬申年为金,10.癸酉年为水,(此为下一个大运-干支纪年中后三个数)
11.甲戌年为木,12.乙亥年为火等等...以此类推周而复始。 从上面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每逢水运之年(戊辰年和己巳年),火会被水克制,所以叫做"太过",而火克金的年份就是"不及";同理,逢木运之年叫做"不及",遇金运则谓之"太过". 这就是所谓"太"和"不及"的意思。 在古代医学著作之中往往会有这样的说法:某年某月某人得了一种病,根据其症状表现推断出病因在于当年五运六气的某种状态之下。然后对症治疗便可痊愈。例如《伤寒论》中就有很多案例都与此有关联。由此可见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