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花是什么样子的?

幸妍可幸妍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等处,有一种能开花结果的树,当地人叫它“可可”。它的果实有南瓜那么大,果壳很厚,果肉有杏仁那么大,约有30-50枚果仁。剥开果仁,里面是一块雪白的可可脂。当地人把可可脂榨出的油同麦粉合起来做成一种食品。用这种食品制成的饮料喝起来又香又甜,这便是世界流行的巧克力的前身。法国人发现这种饮料之后,把它带回巴黎去,由于太珍贵,只有贵族才可以喝到。由于它味美奇异,就给这种饮料取了一个极为美妙的名字——巧克呢,“巧克呢”是印第安语,是“快乐之果”的意思。以后又把可可豆磨成浆,做成一种粘稠的“黑水”。法国巴黎有一个修道士,名叫布斯克,他把可可豆榨出的油和牛奶、糖混在一起做成了粘稠的固态的巧克力后传到了西班牙的马德里。17世纪后期,巧克力传到意大利和德国,18世纪又传播到北美。后来德国、英国、荷兰和瑞士各国竞相改革,精益求精,到了19世纪末叶就发展成为今天的多种多样的巧克力食品了。

巧克力原是液体饮料,后来变成了固态的食物。那么巧克力究竟是怎么开“花”的呢?这里面有个科学技术问题。巧克力食品的主要成分是可可脂和可可浆,这两种东西都有一定的结晶形态。这种结晶体的晶形,晶粒大小和结晶的稳定性对巧克力的口感、光泽和脆度(即脆口)影响很大。在巧克力制作工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技术环节,就是对可可脂的精炼和“结晶化”。结晶度高,晶形好的巧克力,吃起来香脆、光洁、味美。如果结晶不好,制成巧克力后表面不光洁并出现花纹,而且吃起来不脆,有一种粘牙的感觉。“结晶化”的过程是一个冷热循环变化过程,像我们熟悉的糖制冰糖、红糖和白糖一样。如果温度控制合适,结晶度高,并且经过磨细处理,就变成了我们看到的透明度高,晶粒细的白糖。生产巧克力对可可脂的提纯和结晶过程也要经过多次磨细精炼,使晶体进一步细化,才能做出优质的巧克力。有时把制成的“黑水”在冷热变化中处理,使其在模具中进一步“结晶化”。这样就能做出色泽好看、晶粒细化的高质量的优质的巧克力。

有时已经制成的巧克力,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中存放(比如我国南方地区),巧克力会发生“返油”现象。即巧克力表面生成了一层透明的油脂,巧克力的表面不再光洁,而且用手摸时会有粘手的感觉。这是因为可可脂由稳定状态的β-晶体变成不稳定的α及α’非晶状态而造成的(就像我们熟悉的冰在消融过程中从固态变成液态一样)。如果把它放入冰箱(冷冻)里放一些时间,再取出来就不会粘手了,它又重新变成稳定的固态了。所以,我们存放巧克力也要像存放冰棍一样放在凉爽干燥处。

巧克力的“花”可与月季、菊花相媲美,有的巧克力制成的“花”甚至比植物的花更五彩缤纷,更娇艳动人。“花开堪折直须折”,巧克力“花”不仅可以观赏,而且可以“折(吃)须折(吃)”。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