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头怎么写?
很多影视或文学作品中开头部分被称作“死页”,也就是对故事的展开可有可无的部分。之所以会如此,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它们虽然承担了给作品定总基调,以及吸引读者/观众看下去继续探索的任务,但对于故事本身来说却不是必要的。
好的开头要足够吸引人,这个好理解,那么“必要”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下面分开来说一下。
首先,开头应当担负起吸引读者/观众继续看下去,或者说,把他们从浏览其他内容的无数选择中拉过来的重任,这就涉及到开头得足够有吸引力的问题。怎么做到足够吸引人?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搞个大新闻,直接给个刺激点儿的极端场景和动作,比如一个谋杀案现场。
但这毕竟比较局限,不是每次都能这么开。还有个思路是,搞个吊胃口儿的场景。比如一个女子在大雨中被扔进荒郊野外。到底是她做了什么坏事才被如此狠毒对待?为什么对她这么狠?她后来怎么样了?诸如此类。
除了写事件、场景外,还有个办法是拿一个人的独白或内心活动当作品的开头。这种时候,故事的讲述者(不一定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思维和认知应当足够有辨识度,这样才会有“自我的声音”,吸引别人听下去,也就是故事的读者/观众。比如说一个人的内心活动:虽然知道跟自己过不去的人是老刘,但他还是没有当面去找老刘摊牌。“你是不是没种?”有个小人都在心灵角落里讥讽他。这是典型的第一人称独白,以人的内心活动为开头。
除了第一人称独白外,还可以是第三人称的旁白。这里说的第三人称,指的是故事的讲述者在故事中是个影子,比如不以“我”自称,而以“他”“她”来指称故事的主人公。如:“他本来打算这周末到医院去把这牙给毁了,后来一想想还是算了……”这是个意识流的做法。
除了有独白、内心活动这种“软”动作外,我们也可以在故事开头就来点“硬”动作,即具体事件、场景和人物。比如《小时代》的开始,直接就从几个主人公在纽约的游逛场景开始讲起,而这个场景既包括了人物、又有具体事件,就是人物在逛街并聊天,还有环境。这就跟直接从描述环境开始讲起有很大区别了。
除了能吸引人外,好的开头还应当给后面的正文定下总基调。这就要求前面说的第一个特点“有吸引力的场景、事件或内心活动”除了吊胃口外,还应有为故事正文提供总基调的特殊功效。所谓总基调,就是故事的整体风格和氛围。
比如谋杀案现场做基调,就是给后面正文定下“罪案悬疑”的基调,从而要求正文部分也有类似风格的东西产生。同样,荒郊野外大雨中被扔下,也能提供“悬疑凶险”的总基调。再比如,主人公从医院出来不去补牙为开头,提供的是“小家子气”的整体基调。再比如《小时代》的那些主人公在纽约的游逛场景,提供的是“奢华、青春活力”的总基调。
总结一下:
开头部分要足够吸引人,同时又要给正文定下总基调,而不是和后面的故事两层皮不相连。
吸引人的方法可选用某个有吸引力的场景、事件,或独白、内心活动等。
总基调是故事的整体风格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