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和戏子的区别?
周韬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我十年前想不明白,为了演好角色做了很多努力。 十年后,突然明白了。 因为角色需要,我会去剪头发、理发、刮胡子、留胡子;因为角色需要,我可以一天之内从168瘦到120,也可以短时间内练成腹肌;因为角色需要,我可以学骑马、学射击、练习拳击……
但无论我怎么努力,我都成不了胡彪(《大英雄》),也做不了姜维(《三国演义》)。因为我不是他们。 我可以演李逵,但是李逵不是我。我想演李元霸,但是我并不是李元霸。我能驾驭的角色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无论是姜太公还是杨二郎,都绝不是我。 因为我是我,他们是他们。
我永远忘不了,我的第一个荧幕形象——《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个被二太太打死的男仆。导演说我演得非常好,连尸体应该有的表情都到位。可是当我看到那个死而复生的三太太时,我才明白。 这个形象,不是我为电影做出的最大牺牲,也不是我最喜欢的形象。但我必须感谢它,因为通过这个角色,我找到了自我。
后来我又成了《赵氏孤儿》里的屠岸贾,《大魔术师》中的张天师,《一九四二》里的蒋刀,《道士下山》中的何念慈……在这些角色的塑造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我扮演谁,最终我都会变成我。我身上的每个特征,哪怕是最微小的,都不会放过。
任何角色,我都能做得像点样子。 但是有个特别的现象,就是无论我再怎么努力,再像这个人,我也只是这个人的影子而已。
我知道,是我离不开这些角色,而不是这些角色离得了我。 这是我最大的幸福,也是我最大的悲哀。 所以演员和戏子之间,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都是身上带着包袱的卖艺人罢了。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情社会,而在这个社会中有两点不可触:一是帝王,二是女人。因此当这两点中任何一点受到威胁、或者有人触犯的时候,整个社会的秩序或者说人们的心理秩序都会遭到重大的威胁。传统戏曲里面,唱青衣、花旦的都是男的,而唱小生的也是男的,那台上的男男女女们在唱爱恨情仇的时候,台下也是男男女女地坐着。古代人们没少看过关于忠君爱国、夫唱妇随、孝悌忠信等等题材的戏,但仍然会三五成群地拥挤到戏台底下,去看“大姑娘和小媳妇”唱什么才子佳人。这不能不让人们的内心受到冲击,再加上,因为唱戏的人在舞台上经常假扮帝王将相,所以他们触犯了第一大忌——“犯上”。因此,人们就要给这些人安上一个名分,即“戏子”。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优伶或艺人是属于“贱民”阶层的,而“戏子”就是指这个层面上的艺人。因此从字义上来说,戏子带有对从事演艺工作的轻蔑之意。如清朝就有规定,娼、优、隶、卒的子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也就是“不许下海”(注:“海”在清时专指伶人栖息之所 )。因此在古代,演员这个称呼一般只用于对自己,而非他人称呼自己。古代文人写自传时,称自己做戏叫“习于伶工”;自己的孩子做戏是“习于隶”,而称别人家的孩子入梨园称为“鬻其子于伶”。
在民国时期,“戏子”并没有消失,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这个称谓还很常见,如国军中的一些将领就被称为“戏子将军”。这个称谓到了上世纪的50年代,开始逐步被“演员”代替,如电影界开始称为“银幕演员”,戏曲界称为“戏曲演员”,曲艺界称为“曲艺演员”等等,直到60年代,这些称谓开始统一称为“演员”,“戏子”一词正式消失。
“演员”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日本明治维新后,参照西方制度,对本国的传统艺术进行改良,把在日本叫作“净瑠璃”的形式改成西方的“音乐剧”,“净瑠璃”中的“役者”一词,也由“演员”一词取代。“演员”传入中国后,人们为区别中国和日本的这种类似艺术形式,在“演员”前加上“电影”、“戏曲”、“曲艺”等词,“演员”一词开始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称谓被人们接受,而“戏子”一词也成为一种历史产物被人们所遗忘。
“戏子”和“演员”一字之差,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这两种身份是截然不同的,而到了如今,无论别人怎么称呼,其实他们都为人们娱乐休闲做出了不少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