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都指哪方面?
“五行”,最早出自于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原文是“子綦(qí)曰‘尔何知?子贡曰‘水火者,性情也。’子綦曰‘水火者,天性也;无知而无不知;有名万物之母。’”大意是说水、火、木、金、土这五行代表了自然界五种最基本的元素。 到汉代,《尚书·洪范》出现后,“五行”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被形容为“阴阳之变易,五行之生克”。到了明代的《医宗必读》里则说得更具体了,五行指的是“五脏”,并且把它们的功能归纳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构成了中医内科脏腑学说的框架。
其实“五行”最早就是代表五类物质的,只不过随着哲学体系的演化和中医理论的建设,它逐渐有了更多象征意义。这些意义都被加到了五行之上,成为了它的内涵。 那么作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五行”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首先当然是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的起源也很早,《周礼·考工记》中就提到了“凡醋,醯之美者,称为“玄酒”。这里的“玄”,就是黑色的意思,而黑色就对应着肾气,因此可以推测,肾主黑,而黑色食物入肾经。
其次是五色:黄红青蓝白。五色来源于古书《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文中曰“五色主五脏”,并具体阐述了肝心脾肺肾在五色上的对应表现:“东方青色,入通肝胆经……赤色,入通心与小肠经……”
然后还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个就比较有趣了,它是根据古代五声乐调制定的,因为“声随气行”,故而与五脏之气密切相关。最后还有五时:春秋冬夏。这里强调的是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具有时段性,每一个季节七日,一个月十二天,一年一百零八天,都在重复着一个“相生相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