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字几画字五行属什么?

慎娅漫慎娅漫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字海】新,13画,火字,第一字五行为木,第二字五行为水 《康熙字典》 新,性坚,从刀;辛声。——《说文》 切玉曰新。——《礼记·典瑞》 大宰“掌建邦之六典”。一曰治典,二曰教典,三曰礼典,四曰政典,五曰刑典,六曰工典。其刑典曰:“正月之朔,刑官属国于东郊。日未中而杀戮;月庚午所主,卒于申酉。”——《周礼·天官·大64宰夫》 凡祭祀、饮酎献新。——《周礼·春官·司尊彝》 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年代结果为: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45年二月戊寅,周武王在位时间为前1045年至前1043年,周成王在位时间前1043年至前1021年,今天子元年为前1020年。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至少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一是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史学著作就已经清楚地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甲子计六十年的统治周期已经开始,并且由当时的最高行政机构“六典”来具体记录这一周期的起止时间点;二是这种周期的起讫时间点与古代天文历法中的节气有着内在的联系,并且在实际执行中有一定的宽限。 据《尚书·尧典》记载,唐尧执政的最后一年(甲辰)十二月(丑末)开始“授时”,即公布每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的准确时刻。又据《尚书·舜典》载,舜在继承尧的位置后三年(癸卯)开始“巡狩”,即按照二十四节气对各大洲进行年度巡视,以使各邦国按时缴纳贡赋,并履行朝觐、会盟等政治礼仪。可见当时已经有了比较精确的推算日历的方法。

后来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继承了春秋战国的学术传统,对于历法和节气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据西汉刘向等人编辑的《战国策》和《史记》等典籍记载,先秦时期各国使用的历法主要有四种:

1.建亥之月为首,十二月为正的阴历,此即《战国策》所言宋国使用的“梁朔闰法”,又以十月为岁首,十二月为月中,十一月为年末。按照这种方法计算,一个周期为三十个月,五个周期为一甲子。

2.建寅之月为首,十二月为正的阳历,周昭王时英国所使用的“土圭测影”方法应该与此类似,不过把夏至作为年中,冬至作为年末。按此法计算每一周期为四十一个月,六个周期为一甲子。 周穆王时西胡地区使用的“日躔次舍”法应当也属于此类。日躔指太阳每天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次舍指月亮每晚出现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

以上两种历法都需要通过观测来确定节气的准确位置。

3.先定冬至,后定立春的阳历,即《史记·律书》所载汉文帝时制定的“汉初历”。每年冬至之后二十余日立春,所以这二十余日被称为“置闰月”。这种历法不需要观测就可以确定每年的立春日期。但它有两个问题:一是每年正月初一不是立春而是冬至或小寒,因此要“避冬讳”;二是有一年之差,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已经差六十七日。所以太初历改用“朔望月”作为基本单位,取消了“置闰月”。但太初历仍然沿用汉初历的基本原则,先定冬至而后再定立春。

4.先定春分,后定立秋的阴阳合历,又称“殷历”“殷周旧历”。这种历法的产生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据东汉学者王充《论衡·案范》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命丞相李斯制定全国通行的历法。李斯采用秦国原有的旧历,同时又参考六国旧迹,制定了秦始皇统一的历法。李斯的历法以立春为岁首,用干支纪年。然而这一历法到了汉武帝时出现了差错。据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元鼎四年(甲午)春天,有黄鹄飞至京师长安,雄雌双绝,武帝大喜,以为祥瑞,遂改年号为“元鼎”。

然而按照李斯所定的历法,当年立秋后方立秋,显然这黄鹄不是“秋凤”,于是汉武帝认为自己的年号被篡改了,勃然大怒。太史令卜式等人在武帝面前翻《春秋》讨《诗经》,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原来李斯所定的甲子年是闰月,而在公元前140年前后的甲子年并没有闰月!于是太史令等人在原甲子年之下加注一句“无闰月”,这才算了事。可见在当时人们已认识到阳历年和阴历月的矛盾,需要观测来确定节气的位置。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