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五行属什么意思?
“五行”的“行”,有“运行”“行动”“德行”“品行”等多种含义。 这里讲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在人体生理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和方向。 《黄帝内经》指出,五脏之气在体内的周流,是有方向的。心气向东而运行,肝气向西而行,肺气向东北而行,肾气向西南而行,脾气向东南而行。 这种“五行的相生相克”,不是现代科学所能解释的。但它确实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常说“这个人性格内向,五行缺火啊!”,这其实就是古人通过观察发现,某些人生来就生性沉静,喜欢独处,话少,不活泼,不爱热闹;而有些人则相反,生来就好动,活泼,话多。
其实这就是“五行”中“火”的表现特征——“热”,“温煦”,而“土”具有“湿”的特性,如果一个人的性格有“土生金”——“土”的厚重、踏实和“金”的敛降,坚利,这种人一般都比较务实,脚踏实地,不容易产生幻想,好高骛远。 “水木金水土”,对应于人体就是“筋脉肉筋骨皮”,它们之间是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人身是一个小天地,人体这个“小天地”需要保持阴阳平衡,需要“阴平阳秘”(《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内部要像大自然一样,尽量保持平衡的状态,不能出现极端的情况。如果身体出现了明显的阳虚或是阴虚,都是不健康的表现。 现代人生活和工作压力大,久坐不动,睡眠不足,这些都会造成我们身体的“阴阳失衡”,也就是“阴虚阳亢”了。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作息,补充睡眠,加强锻炼等方式进行调节。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等领域,五行学说亦即五材说。五行,即古人把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类,即五材:水、火、金、木、土。因为这五类物质各有特性,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即相互滋生、促进;相克,即相互制约、抑制)。五材的特性是前人通过观察、归纳而总结出来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和规律,被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标、变化及其关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的沟通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生理上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彼此通过生克制化维系着体内环境的平衡和协调,保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其中任何部分的异常均可影响于其他部分,使人体出现病理变化。因此,无论在生理上或病理上,人体各个部分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
把人体和自然界的现象相互模拟,并解释为受五行规律的支配,是五脏等人体的生理、病理学说的基础。中医学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和疾病传变的关系,分析疾病传变的规律及其临床表现,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考虑了疾病本脏的病理关系,而且从疾病的传变规律来分析,从其它有关脏腑治疗着手,作为制订治疗原则和方药的重要根据之一。由此说明,五行学说在中医的病理、诊治等各个方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中医五行理论虽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本质上仍是以想象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具有宿命论的迷信色彩和诡辩论的狡辩色彩,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病理学等是有原则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