篪字的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中记载,“篪,玉也”。段玉裁注云:“按古文中‘吹’、‘吹篪’之‘篪’皆以‘之’为之,是其声之轻者。此云‘玉’,正与‘吹’字平。下言‘不鸣’,则非‘玉’矣……盖古人字少,往往一字数用。” 由此可知,最初文字中的“篪”写作“箎”,是一个形声字,“齒”为声,表示读音;“箎”或“夷”(大)為形,意思是“一种竹制的乐器”。后来为了便于书写,将“箎”或“夷(一)”改作偏旁,即现在的“篪”,“底”或“丁”表示其发音的聲音;而“之”字表示其含义“竹”或“竹子”。由于“篪”在字形上既像“竹”又像“齒”(声音),因此段玉裁认为“篪”的字面意思既是“竹”又是“齒”。
其实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首先秦简《隶篇》收入的大量古文材料中“篪”字绝大多数都象“竹”而不象“齒”,这说明“篪”字最初的形体确实像“竹”而不是“齒”;其次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收录的古文材料中也大多数收的是“篪”象“竹”之形的字体,如“齊侯罍”——清儒徐鉉校定本《說文》收錄此文時作“齐侯鏹”,又如《漢書·礼樂志》“篴”字,颜師古注引漢應劭曰:“《詩》云‘伯陽甫至,萬舞有旟’”,其中的“旟”字徐铉本、汉应劭本以及《詩經·大序》均作“篴”,显然也是“篪”象“竹”之形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