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五行中的什么?
这个题目好,喜欢! 书是什么? 书就是信息能量的载体! 所以书也分阴性阳性和中性。 书分为纸墨石版和电子文档等载体形式,所以书又分为阴阳两性。 而现在提到的新书旧书以及再版书等等称谓其实描述的都是中性的内容。 因为书的信息能量承载形式不同而带来的阅读感受的不同,古人有“诵”和“读”之分。 “诵”侧重开口大声的传诵,“读”偏重默读、细读。 现在我们通常只说“读书”很少说“诵书”了,这是因为现在的书籍都是阴阳两性兼具的载体形态(即纸质书和电子书两种),所以“读”书就可以涵盖“诵”书的内容了。 而古时的书多是竹木简牍制成,属于阴性的文字载体;而后来的纸墨印刷,虽说是继承了简牍的传统,但毕竟是改变了书写的制作方法,其属性还是具有可变性,因此纸墨石版书是阴阳两性兼具的载体形态。 然而无论载体怎么变,书的信息能量的来源都来自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没有人的思想火花,就谈不上书的诞生。
所以书是阳性信息能量与阴性信息能量碰撞激发而产生的一种中性信息能量的存在形态。 而人通过眼睛(五官之官)浏览书籍,其实是人在直接摄取书的中性信息能量。 但人的大脑是一个超级信息能量的转化器,它可以对书的中性信息能进行重新编码加工转换为人体可识别的信息能量并予以储存。 人通过书本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输入并转换书的中性信息能量为人体可识别的信息能量并加以存储的过程。 所以书不仅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人们认知世界、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五行之中,金、木、水、火、土五者相生相克,相生的次第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的次第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生助太过与不及则出现“亢害”现象,被克太过与不及则出现“反侮”现象。
《说文解字》金部下有“钣、铁、钻、针、镊、铡、铗、锏、铍、镡”等字,均从“金”。又,水部下有“饮、浴、沈、津、汗、濡”等字,均从“水”。又,木部下有“采、采、叶、林、果、桐、榄、棉、梓”等字,均从“木”。又,火部下有“灭、焱、照、煜、炀”等字,均从“火”。又,土部下有“地、堆、城、坯、块、块、垣、圹”等字,均从“土”。
我们可以说,金、木、水、火、土各自统领着一群同类事物,而书在它们之后,所以,书应是后一行,为五行的末行。
另一方面,我们在《说文解字》中也可找到一些证据,比如“书部”与“玉部”,“书”与“玉”,都有统领一群同类事物的能力。《说文解字》书部下有“图、义、信、札、笺”等字,均从“书”。又,玉部下有“珠、理、瑛、琢”等字,均从“玉”。玉通“王”,为五行之始行,因此,书为五行之末行这一点是合符逻辑且有证据支持的。
我们不把书归属于五行之金的主要原因为:首先,“书”与“金”在字义上无直接的牵连关系,虽然“书”与“金”在古文字中具有相同的造字思维--会意,但是“书”的本字是由“聿(手和笔)”和“曰”构成,由“聿”和“曰”的本义“笔”与“说”会意后可以理解为“用手拿着笔写说的话”,这样就形成了“书”字。这样看来,书在造字思维上也没有与金发生直接关系。其次,在《说文解字》中“金”的释义为“金,刚,土,从革不违,西方,为阴,从土??”,虽然对“金生土”和“土克水”提供了部分字证,但是对“金克木”和“水生木”则提供不了字证,因此,对“金克木”的解释就显得比较牵强,这样我们就很难将“木”、“金”、“土”三者在五行中连成一条线,再者,这样的字证排序对“五德终始说”也是个不小的打击,所以也不应将“亻书”归于“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