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八卦的行怎么读?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是我最愿意回答的一个问题。 什么是“行”? 《五行赋》中说得很清楚: “行者,阴阳之轨迹也。”“行有五故。” 所以,“行”的根本含义是指万物运行的状态和规律。它分阴阳、定五行,是动态的运行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
我们常说“各行其是”,其实这个“行”也是这个意思。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包括先天基础和后天学习),选择自己的道路并发挥自身的作用,这就是各行其是;如果每个人都按同一个模式去生活,比如都当科学家、都考清华北大,这就叫“一行天下”了。
为什么要有“行”呢? 因为世上的事物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们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就是“象——形”——“物生万物”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它是“数”——即阴阳五行循环往复的规律变化。 所以说: 五行者,万物之生死也。 五行的运行是一个生生死死、循环往复的过程。《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曰:“积气盈满,流溢朝亦,布列中州,周而复始。”王冰注曰:“随阳盛衰而上下,如日月运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运”字来表示这种循环往复的运动状态。
那么,如何知道万事万物的五行归属呢?这就要运用中医学特有的方法论——“取类比象”。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天地万物、对人生经验的宏观观察与抽象概括,具有典型的“整体系统观”。用五行归类自然界与人身上的各种现象是十分自然的。 举几个例子说明什么是“取类比象”:
例如,自然界中气候的变化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种基本类型,对应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则有“喜、怒、忧、思、恐”五种情志反应,疾病则有“风邪致病、热气致病、湿痰致癌、寒邪发病”等类别……这一切都是“取类比象”的结果。
所以,古人说: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顺应自然界的四时环境,避免外界邪气的侵袭;同时要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保持心态的平衡。只有内外俱健,才是养生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