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子五行根据什么?
首先,汉字不是一个“字”,它是由一个个独体字构成的。我们说的“字”是现代文字学意义上的字,即一个音节一个字的表意文字(这里不讨论形声字和标音符号)。其次,汉字中的每个字都不是根据“五行的某个属性”创造的。比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金”“木”“人”等等这样一些文字,它们代表的意思或者表示的意象根本不可能跟五行有任何联系。
当然,我们可以把某一个象形字按照《五行大衍筮法》推演出来作为它的“五行”,比如说“日”字,可以把它拆解为“日”,然后计算出这个字中间的数,再根据中间数的五行,确定这个字的五行。不过这是后人根据阴阳五行体系建立起来后的事了。在古代,人们并没有这么麻烦地给每一个字都赋予一种五行属性,他们只是在使用中感觉到某一类的字更适合表达某一类意义,这才创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文字。所以古书上说“宇文知之”的“宇”、“南师之”的“师”都是“属火”的字;而“君道”的“君”、“子息”的“子”则是“属水”的字……这都是古人造字时的思维。
这种造字时形成的“五行偏好”在今天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我们能看到,像“雨”“雪”“风”“雷”“电”“虹”等偏旁部首的字多半都属于“火”旁或“雨”头;而“江”“河”“湖”“海”则属于“水”旁。因为“火”旁的图形往往代表着高温、潮湿且富含氧气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最容易形成水(汽)。而“水”旁的字往往是表示水流、湖泊、河流等地貌的字样。这正符合我们今天的科学认知——“水火者,木之母子也”(《管子·水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