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五行占什么?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一点,中国古代的“五运六气”并不是现代科学,它的推演过程没有明确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基础。所以,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解释它不可能有准确的数学公式或物理方程式。对“五运六气”这种传统知识,最好的研究方法不是实验检验或是逻辑推理,而是历史溯源——看看这种观点是怎么形成的,它在历史上起过哪些作用,现在又有哪些人在使用它并赋予它新的功能等等。
我写过一本关于五运六气的书(《中医大书》),在书里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原始信仰中的万物有灵观念(比如古人看到木苗发芽就认为它是有了灵魂),在春秋战国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如《论语•子罕》中“刚柔相济,土木方行”,这里把天地比作刚柔,认为它们是可以交替运行的)但在战国末年有了明确的政治含义(如荀子的“王制”)并在秦汉时期彻底政治化(秦始皇建立帝国后推行以五德终始说为基础的祭祀系统)。
汉代以来,阴阳五行的学说被用于中医学的理论构建。它被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药力作用的原理等。但它只能是一种象征性的理论说明,不能成为科学意义上的定律或公理。所以,当遇到它与现实不符时,应该用现实去修正它而不是倒过来修正现实。 五运六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它是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一个历法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一年被划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分别对应五行之中的一行,称为“运”;每一个大运之间又划分出六个小节,每一小节对应六种气候物候情况,称为“气”。一年总共二十四节令,与二十四节气完全重合。
在大运与节气之间又设置了一些特殊的节令,称为“变”。因为一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或“变”,所以一年又被划分成二十四个段,每段各代表十天。这十个天干即所谓的“十天干”,它们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一大运各有五个节气,分别对应着十天干的前五位,也就是甲、乙、丙、丁、戊。每一季的大运都是前面一季的最后一运,它们对应的十天干的后五位分别是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这样,一年就被分成八十个时段,在每个时段的开始设一个节令,共分为八个节部,称为“八卦”;在每个节部的开始设两个节令,共为六十对,称为“六十对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