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字五行属什么?
1.《说文解字》解释道:“循,行也”。“彳”本意为“小步走”。“亍”意为“停留步态”。“彳”与“亍”联合起来表示“一步一步地走” 2.《孟子·离娄上》:“不循理,不得君。”赵岐注: “言人无道义而求为君臣,不可得也。”《荀子·不苟》:“循法而治国,高贤而不谋。”杨倞注: “言人君守法度,虽贤能亦无所用其智虑耳。”
3.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写道:“传者,转也;转事之名,取关人事,故曰传也。或曰:‘言如转徙,无所据守’;然则循迹而行,不造危途矣,何谓‘转’乎?答曰:自《尚书》叙帝喾之事,谓若承循;至周之左史记言,亦称‘载执行为’是也。此言‘转’、‘载执’,互文相足。然则转者,转运无停,既载已行矣,故言‘转’。夫‘述’以为作,故知非‘如转’也……”
4.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这样一段话:“凡可状,皆有也;凡所有皆象也。天地虽是万物父母,然天下没有天地,虽二气相含待此乃著,亦未尝有无也。若无天地,未有物也。但见天地之道,不见天地之形而已。”又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凡是能够命名的,都是存在的(或者说是有),只要是有的,都有它的形象(也就是现象)存在(也可以说是显现);天地虽然是万物的父母,但是天下如果没有天地,虽然阴阳二气相互包容依存以待有天地才显明出来,也不能说有天地是没有的。如果没有了天地,也就没有了万事万物。只不过只见到了天地的运行法则,而没有看见到它的具体形状罢了。既然知道了“太虚”就是气,就没有所谓“无”的说法了。(这句话有点绕口)
5.明代思想家王廷相在《慎言·经部》中说:“大哉易之为书也!穷神而知变,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是皆未至于道也。然而圣人之所以为圣,六艺所以为大,皆以此也。惟其如此,然后可以为万世开太平。”这里“与鬼神合吉凶”——“鬼神”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天地”这个概念。天地就像鬼神的意志一样神秘难测。只有遵循天地运行的规律,才能趋吉避凶。那么什么是“天道”呢?这就要说到老子的话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西汉末年思想家扬雄认为:“循,循理也。”他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意思是说孔子死后,孔门学术便归于衰微,七十子死尽后孔门学说便失了统绪。他认为要继承孔子的礼乐之教和儒家正统的思想学术,就必须找到先师们的遗训,恢复他们所传的精微奥义。因此他遍览经典群籍,对诸家之说进行比较鉴别研究,把百家之言加以去取,将《周易》、《春秋》和《礼》三家学说合而为一,又结合自己多年来对道家学说的研究心得,撰成《太玄》和《法言》两部著作,作为传承孔孟思想的衣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