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在五行属什么?
五行,又称五德、五性,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范畴。古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不同事物对应不同的五行属性,如天地分阴阳,所以天为阳地为阴;春冬为寒暑交替所以为阴阳交替的季节而夏秋为炎热所以为阳;水往低处流所以水性为阴,火向上燃烧所以火势为阳等等。 《尚书·泰誓》中有“皇帝哀哉!嗣天子发,有言商王受,大恶于天”之句,这里的“皇帝”并非指我们现在的皇帝陛下,而是当时用来称呼天的专用名词之一。由此可知,早在周灭殷商之前,人们已经将宇宙万物分为两大类,即人和自然界中的其他物体,其中自然界的物体按照金木水火土的属性被分成五大类。这种分类方式不仅被用于对大自然进行解释,还被运用到政治领域对社会做出相应的划分和归类,甚至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五行学说在中国文化中影响深远,运用非常广泛。但是关于它的起源和发展却众说纷纭,目前尚无定论。从现有资料来看,五行学说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他主张把仁视为至高道德标准的同时还要把五行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论语·子罕》中有记载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的这一观点得到后人普遍认可并延续至今,成为历代读书人的修身之道和精神寄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五行只是用作比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纷纷以儒学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思想体系,对孔子的五行论也做了不同程度的诠释和完善。例如,道家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他们认为世间万物的存在都离不开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物质元素,所以这五类物质就构成了整个世界的基本框架。他们还将这个观点运用到政治上,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社会秩序;法家则将五行与刑律结合起来,认为五行之间相互制约,如果某一要素太过强大就会引起失衡从而引发自然灾害或社会混乱;名家则以五行为基础探讨了天地运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和新理论...…这些学说都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