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五行属什么的?
五行,简称为五德或五性,是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之一,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及其运动变化所形成的性质与作用以及相互关系,用以阐释万物形态和运动变化根源的古代学术思想,是古人对宇宙世界的一种原始理解。 《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认为世间万物均可以五行对应解释描述并相互影响关联,“五行”的概念从此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变化,流传至今。
“五行”这个名词,本义指造化的五种功能,即木、火、土、金、水五大类。 《国语·周语上》引太史伯所言:“夫神物,本乎山岳之气……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 《左传·昭公十六年》记郑国子产论五行本原道:“五行,王所建也。” “行”读作háng,为动词。“五行”的本意是指各种物体的运行,即木、火、土、金等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亦泛指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在运动变化中产生的五种行为特征(特性)。这里的“木、火、土、金、水”,不是五种具体的物质属性,而是五种运动的象征符号表示式。所以,“木、火、土、金、水是行”,而不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的东西在流行着运动着。所谓“行”就是运动的意思。
“木、火、土、金、水生万物”中的“生”,当“产生”讲。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的生成发展过程离不开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的作用。 从五行说发展的历程看,春秋战国时人们把五行看作五种基本原子(元素),汉代以后又将其抽象化为五种基本的道德范畴和伦理法则。 关于上述五种基本物质的来源,说法颇不一致,但最通行的说法还是五行相胜说: 五行相胜说的主要内容如下: 木胜土——树木能够助长土壤稳固地生长。 火胜金——金属需要火的熔炼方可成为器物。 土胜水——洪水需要土壤才能堆积起来。 金胜木——金属可以制成各种利器,用于砍伐树木。 水胜火——大火需要用水的浇灌方能扑灭。 这五种基本物质,以相生相胜的方式而构成一个永恒循环的过程,象征着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在五行学说中,不仅木、火、土、金、水被赋予了五行属性的含义,而且天地的阴阳,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季节的变化,水火气味的不同等等,均可分为五行。同时,五行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这种理论把自然界一切事物都纳入了一个完整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