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五行属什么?
灰,形声字。从灰、出聲。「灰」是本字;「埃」「埃」為借音字。從灰的「尘埃」之類的字,都從「灰」不從「埃」。 《說文‧火部》:「灰,柴火盡也。從火、許聲。」段玉裁注引漢《西京雜記》曰:「秦燒東阿竹簡以為炭。」又引《淮南子》:「楚人烹鷹以補鼎。」高誘註俱謂之以火燒竹简、鳥獸而得其精。故其灰「細而白者,謂之『書簡灰』;大而黑者,謂之『蟲魚骨角灰』;細而青者,謂之『竹箭灰』。皆用為藥」。
此處所云,「灰」是指烧過的木灰而已,並未及木炭或炭墼(或稱「煤釔」)。後來的「煙灰」「香灰」才指碳灰而非木灰。 古人將煤炭研末而成粉狀的火種稱之為「煤釔」,與今之「餅煤」相類。如《北齊書·魏收傳》言「收性貪錢,常食煤釔餅四十餘枚」。
後來始有「炭墼」之名,乃是指生炭用火。《清异錄·器用》載:「炭墼,用鍛炭作塊,大一寸,半寸者佳。無脂而无烟毒。用鉛丹貼炭經七日,然後燒令通赤。不用火箸,但用撢子掄轉之,令散。可炙肉及詩酒之用。俗謂之『炭墼兒』。」
唐、宋時期已見「炭墼」之名,如柳宗元《柳州西山別業書事十首》其六有云:「炭墼爐子頗爾巧,空齋一點能溫溫。晨炊黃粱已畢飯,巾車送客村路晚。」
宋時已有「煤」之字,則當是以「煤釔」之「釔」加「黑」為「煤」矣!《宋禮誌》卷三〈禮儀下〉所言「凡炭墼,長五寸厚三分,方二分,凡四行,炭墼每個各用炭一斤,以鉛丹封固,於日中曬之,候乾,用掄子掻之」,即指炭墼而言。 至於古時的爐竈,《禮記·喪大紀》有「灶於西北」之文;《禮記·內則》有云「竈有東南西北者,毋方也」,可知「灶」之方位不定。據清代朱轼《禮儀折中〉所言「昔人論灶之制甚詳……蓋古之灶,形制不一。按《周禮》,灶氏掌人之爨,則其制當在堂前。至《孟子》言得陽氣最盛,則在後階之下,亦不必拘古式也」。此外尚有「甑陰」之「甑」、煮粥用的「釜」等物,亦是「瓦器」,且「屬陶」者也。
明代王禎《农書》云「甑為炊器,其制有二:方者,圜者,圓如甕,径八尺,深一尋者,謂之大甑;方者,二寸者謂之甑籠,方七寸者謂之甑盆。其底有孔,受水二升者,謂之功甑」。 由上所述,知「灰」之属木,不屬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