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字属于五行属什么?
心,象形字。甲骨文中像人体心脏形状(“一”代表心脏的中间部分,“|”代表血管)。金文将“一”写成“--”,小篆变成“ ”。 《说文解字》称心为“人之标帜也”;《释名·释形体》称心为“主于身者也,故谓之心”。现代汉语中,心与脑、肝、胃等一样,是人体的器官之一。然而古人心属阳火,位于胸中,是人体的主宰,所以有“五脏六腑之主”之说。心的功能与“思”密切相关,故又被称为“五脏之君”。心在五行之中属火,因此又有“火脏”之称。 人的情绪变化常常会影响到人的心。喜怒哀乐,皆由心生。因此,人们常把一些情绪看作是心的一种表现。不过,这些情感并不是心的本意,而是心主血、血的运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功效结果。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处的神指的广义的神而非中医理论中的精微之气)王冰注日:“君主人之思维也。”
1.心藏神,主血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有主宰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称为“君主之官”或“生命活动主宰者”“精神之意和荣辱之主”。心主宰全身的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情感及知觉活动等精神活动。心主血脉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周流不息,充盈血脉;二是心气的温煦作用保证血液的流通。心的这种生理功能主要依赖于心经所系的经脉以及经别、经筋、皮部等的联系作用。
2.心系病证常见心悸、怔仲、健忘、失眠等症候群: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内痛,两臂内痛”(《金匮要略》)。 “惊悸不安,怔忡不宁,恍惚多忘,睡眠不实,虚烦少寐,或虚烦不眠,头目眩晕,神疲健忘,夜寐多梦,甚至梦遗不止……”[李冠仪,林亿生]《简明中医内科学》 现代医学所说的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可与本病相对应,如心肌缺血所致的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即是心痹的症状之一(详见下文对中医病因病机的论述)。
3.心包代心受过: 在正常情况下,心与小肠的关系十分密切。《医学正传》曰:“小肠居三焦之下,受膀胱之水而化其汁,回于大肠,以灌心中。”若邪热犯心,可循手厥阴心包经下移小肠,引起小便发黄甚则发红,同时也会引起心烦易怒。但若邪热入里,伤及阳明胃经,则可出现呕吐乳食等症。
4.心火上炎: 中医认为心火易下行而不易上浮。但是若邪热壅盛,循心经上炎,可引起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流血;甚者咽喉肿痛。同时可见口干舌燥,面色发红,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此外患者还可伴有心烦急躁易怒,睡眠不宁,舌尖红,苔黄等症。
5.心血不足: 可致面色无华,唇舌淡白,头晕眼花,四肢乏力,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这是由于心神失养导致的。治疗时当采用补血养心之法。
6.心脾两虚: 多见于贫血患者。因脾虚生化乏源,无以滋养心液所致。临床可见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唇舌淡白,心悸盗汗,失眠多梦,妇女月经不调等症。 7.痰蒙心神: 本症多见于癫痫病人。患者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肢体抽搐,两眼上视,舌强不语等。这是由于痰浊蒙蔽清窍,心神不宁的结果。
8.心气虚寒: 临床表现为心悸不宁,气短懒言,活动时加剧,自汗,肢冷,神疲乏力,动则喘促,尿量多而颜色淡,舌质淡,舌苔白润,脉弱无力。这是心阳虚衰,不能温煦机体所致。治疗时应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以黄芪为主药,配以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以通脉活血。 9.瘀阻心脉: 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或有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