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与什么故事?
佛经中说,在释迦牟尼寂灭后,信众为了纪念他,把他的舍利(遗骨),用金棺盛放,又以银棺覆盖,在印度拘尸那揭罗城内建了高塔埋葬。释迦牟尼圆寂千余年后,有位叫做阿育王的国王非常崇拜释迦,并将释迦的舍利分成八份分别在各地建造佛塔供奉,于是在印度各地开始出现了大批佛塔。
为了保护释迦的真身,阿育王特意把价值连城的沉香作为释迦的舍利的容器。沉香从此被佛家尊为吉祥之物,而使用沉香制成的法器、念珠成为修行的最高品级。
沉香为佛教内广泛使用,如入浴、焚烧、磨粉、装饰等。据说高僧圆寂后,以沉香制成坛椁,可使灵骨不坏,长久保存,称为不坏塔。在高丽,于春秋之季,在王宫中燃沉香及檀香,以飨王及群臣,称为香会。在高丽时代,甚至贵族之家也将沉香置于床边,或焚烧其屑于居室中,用以防除秽气,称为香寝或香房。
佛教徒焚香,不仅为了去秽灭尘,更把它与坐禅参禅、静心凝虑紧密结合起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一首《咏意》诗中,曾把这种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尘埃经小雨,地高嘉木阴。脱巾衬枕卧,徐起换前林。静引茶香净,凉生竹气清。东窗好时节,何处有尘埃。”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曾以“偶得风霜健,终惭俸禄偷。香飘窗户报人喜,书到门庭除客愁”(《惠江南沉水麝香》)的诗句,来刻画燃沉香时的舒心惬意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