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公历还是农历的?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普遍应用于中医学、丹道学、命相学、占卜甚至是中医针灸里。它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从而构成了万物千态。这种观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五行到底是什么呢?
1.“行”是什么。 “行”在这里指事物运行的状态或路径。五行分别代表物体的五种状态或者路径。例如,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有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里的“行”就指的是四季交替所形成的轨迹。又如《论语·子罕》中孔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行”,是指前进的道路或方向。
2.五行是什么。 上文中谈到“行”指的是事物的运动状态或者路径,那么五行就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或者说形态)和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因此可以说五行就是五种具有不同形态和性质的物质;也可以说,物质都具备五行中的一种或几种。
3.五行的相生相克。
a.相生。 相生就是指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与我生的关系。比如,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和水,因此我们说太阳“生”育了植物,水分“生”育了植物。而在人体五脏之中,肾精生髓,充养脑髓,进而促进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进而滋养着其他的脏腑。
b.相克。 相克就是指相互削弱、彼此克制的作用。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与我克的联系。比如,草木丛生,便会遮挡日光,故曰“木多金缺”;火热旺盛,则会灼伤津液,故有“火炎土焦”的说法。在人体之内,肺虚则金弱,脾虚则土虚,此时外界的水汽可以进一步影响肺部的功能活动和饮食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