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字的五行属什么?
“備”字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完备”“备尝”“备用”“战备”等义项。但此字在古代汉语中含义比较丰富。 根据《康熙字典》等古代辞书,“備”字有如下义项: “備”字的第一义项是“备礼。”即准备各种礼仪所需要的礼物。如《周礼·地官·鼓人》中有“以磬擊之,而名其節曰《肅肅》;以鞉攪之以鼓擊之,而名其節曰《寧寧》;又以柷筦擊之,而名其節曰《緩緩》。”注云:“此樂奏時,各備其禮。”又如《楚辭·離騷》中有“初發繒綺於江濱兮,紛綸繢絲而制織。”王逸注云:“言己始作繡襦文章之飾,陳列於江岸上,以待獻納也。”这里都用了“備”字,表示“准备好礼仪(或服饰)”的意思。
第二义项和第一义项有关联——“備,具也。”《禮記·檀弓下》中说“喪祭從主人之禮,不備衣。”意思是說在喪祭時,隨从主人的儀式,但不需自己準備衣服。如果需要自己備好的話,那麼就不合禮法了。這裡的“備”字也表達“置办好儀式所須”的意思。
第三義項指行為或言語没有盡到份內應該做好的程度——超過了規範、标准。如《漢書·王嘉傳》中有“飲酒沉醉,舞陰陽之事。”唐代顏師古注釋說:“贅溢之行,非禮之備。”又如唐代柳宗元《封建論》中说“以夏商周之盛,不如漢之文治武功。”清代章學诚《文史通義·古文氣脈篇》中也說“然則文非古不为功,非備不用入妙者,吾不信也。”这里的“備”字都表示“完善、充分”之意。
第四義項指“全、整體”——跟第二義項相類似。如《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趙岐注說:“堯舜不教民而獨知孝悌,豈其人自然明善乎?彼二帝一也,無所不用其極,故日‘備’。”明代劉基《〈呂氏春秋〉集義》中也提到“至言去就,莫不備至。” “備”字還可用作副詞,表示“事先做好安排”的意思。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有“軍旅畢力盡忠,君其備御諸侯。”又如宋代蘇軾《與程正輔書》中说“比度歲時,自可漸復。來春吾輩當自出營門,尋盟覓鬥,毋使少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