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怎么讲课?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和状态,这五个字是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是他们所表示的具体事物。 《尚书·甘誓》曰“有扈氏威侮五行”,这里的五行就代表了五种物质;汉代人把五行看成是五种基本元素,如王充说:“元气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又说“木,仁,火,礼,土,信,金,义,水,智。于是万物之性也”(《论衡》)。可见此时五行已经具有了五方、五时、五味等含义,又有了五德相胜的说法;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六经,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他认为人的体表存在着六条经脉,它们分别属木、火、土、金、水五脏。这个理论后来被发展成了“气血经络”学说;宋代的周敦颐对五行的意义做了一个总结,他在阐述他的哲学体系——太极时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动静交而阴阳生,阴生成而阳乃藏...阴阳偏盛为疾,则亦相乘而克。相乘者此克彼,彼克此”(《太极图说》)他把五行解释成四种关系,即相克、相生、相乘与相侮(或生克)。这样,就把古代的五行学说提升到了哲学高度。 在中医中,五行又被用来归纳人体器官及其功能。根据这一原理,就可以知道各个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了解疾病的来龙去脉、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脏六腑,表里相应”的道理。 二、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它们分别与“木、火、土、金、水”相对应。这种对应不是简单机械的排列组合,而是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的,如方位上的上下左右;季节上得春夏秋冬;自然界里的生长化收藏等等。
1、心的对应关系如下: 2、肝的对应关系如下: 3、脾的对应关系如下: 4、肺的对应关系如下: 5、肾的对应关系如下: 三、六腑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与三焦。古人认为这些部位的功能活动可以反映到身体外部的一些现象上去,因此又把它们看作是人的外部表现机构。例如胆汁的分泌可以体现肝脏功能的强弱;大便是否通畅反映了大肠的情况如何;小便的颜色和量的大小说明了肾脏功能的状况……另外,对于六腑之间的关系也是有着严格要求的。
1、胆与肝的关系: 2、胃与脾的关系: 3、小肠与大肠的关系: 4、胃与小肠的关系: 5、膀胱与肾的关系: 四、五体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五体是由皮、肉、筋、骨、脉组成的结构系统。它们的形态、功能和五行的属性有关。比如人体的皮肤就像大地,能保护体内的组织不受伤害,同时还有排泄废物、调节体温的作用。肌肉就好像土一样,能把骨骼固定起来,同时又具有营养作用。肌腱就像是地上的树木;骨骼就好比是大山,它支撑着整个机体;血脉就相当于水流。
1、皮的对应: 2、肉的对应: 3、骨的对应: 4、筋的对应: 5、脉的对应 我们不难看出,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之一。它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完善,但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的痕迹。而这些古老的东西正是现代科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学习中医必须从研究它的起源开始。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