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属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自然科学原始理论之一,它以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的思想为指导,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相互关系。 古人把宇宙万物分成两类,一类属阴类,一类属阳类;并用一木、二火、三土、四金、五水的次序把两者相克相生的方式排列起来加以概括,认为事物都是依这样的方式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这种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加以利用作为迷信观念,为政治服务。现在,我们已不再把它当作科学来对待了。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它的消极作用而完全否定它在古代自然科学研究上的合理成分;而且,今天我们在探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时也不能不考虑到这一因素以及它对后代的影响。
1.古代的五行说与现代的化学元素是不同的两种概念。虽然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基本性质不同。古代的五行说是将物质分为五大类(或五种属性),每一大类又包括若干小类,每小类具有一种相同的属性;现代的化学元素是指自然界存在的92种不同的化学元素,并且每一种元素都具有独特的原子结构及原子量数值[5]。这二者是不能等同的。
2.古时的金属一般指青铜器,而非金属则专指石器和玉石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的大量元素除碳、氢、氧三种元素外还有多种其它元素。到了十七世纪,波兰天文学家约翰·开普勒首先提出了近代的“矿物元素”的概念,认为构成物质的元素共有40余种。此后又陆续发现了许多新元素。直到十九世纪初,德国科学家弗里德里希·哈恩才完成了对天然元素的分类统计工作。根据他的研究成果,当时已知的天然元素有92种之多。
3.从十八世纪末开始,人们对化学的认识越来越深,认识到单质的实际存在形式是一种分子,而不是原子。于是,人们把各种元素按其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依次编号,从而确定了每个元素的名称、符号以及原子量和氧化数等多种数据,这就是今天的化学元素。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不均匀,有的在地壳中的含量极高,称为地壳元素;也有的在地壳中含量极低,甚至不存在于自然界中,被称为人造元素或人工合成元素。因此,可以说化学元素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家们进一步指出,每种元素都存在一定的同位素,例如,铁就有五个同位素——56Fe(丰度高达98%)、57Fe(占2%)…,而其中只有56Fe才是天然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