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五行属什么的?
关于「五行」,《尚书·禹贡》是这样解释的: 「惟土爰稼穑……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下。厥贡惟土芒漆、瑶、琨、竹箭。” 「淮、泗间草末、白砾。鱼、盐、青、丹若。赤灵、丹沙、银、铅、锡、碧。汝、颍之间,浮于汶达于河;华不注池出焉。厥篚织贝,包匦菁茅。马头夷道,潜衡遂。导潢水,贯何洛,东注于河……”」 在这种解释里,所谓“五服”就是按照距离天子远近分成了5层,每层又按土壤肥力分为三等,再根据土地质量缴纳不同数量的租税和贡献物,而所谓的「五行」只不过是用来解释这五种土地的性质的名词罢了──也就是将不同的性质赋予不同的颜色,然后再用某种方式(这里用的是阴阳与五行)来联系颜色和土地的性质之间的关系而已。 所以《禹贡》里的这个解释明显是在描述一种地理情况而不是一种哲学理论,并且也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已经认为「土」可以分成「五」种了——不过,正如 @王威 指出的那样,这种划分方法确实是不正确的。 但问题在于,既然《禹贡》的解释是错误的,那么《尚书》中的另外几篇以及《国语》这些文献里对「五行」的解释又是怎么解释的呢?难道那些作者们也都是傻子么?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说,当时的「五行」只是一种类似于「五教」或者「五常」那样的道德教条而非一种具体的物理原理。
但问题是,虽然《尚书》是西周的书,但它却并没有完全使用当时所使用的词汇体系,而是采用了比较晚才出现的政治术语。而且除了「五服」之外它还把「山行」之类的词当作了动词用(「山行”“夷岳”之「行」都是动词),把「德、义、仁、智」当作形容词(如「厥民告瘁」「有夏既衰,帝季弗克庸帝」之「德」皆是形容词)等等。所以我们可以推论到一点:虽然《禹贡》里的文字确实是西周的,但是里面的意思却是后人加上去的,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在其他文献中找到一种比「五色土」更能让人信服的解释呢!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而已啦~希望能有大牛来打脸(/≧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