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五行属什么的?
霖,读lín(阴平),从雨,林声。形声字。本义为久下不停的阴雨;又通“霖”,指甘霖、时雨。 《说文解字》的解释为:霖,雨三日也。段玉裁注:霖与淋同。《诗·小雅》“霖雨不可止。”毛传“霖,久霖。”即连续多天降雨的意思。 《诗经•小雅•巧言》篇中有一首反映西周中期政治黑暗、统治者无能的讽刺诗——《何草不黄》中有这样一句:“何草不黄?何人不夭?民人辟穀,诸侯膺王。”意思是“什么样的草都不发黄呢?什么样的人都会早夭呢?老百姓们断炊不吃粮食,各诸侯国都怕被周王讨伐。”这里的“黄”就是指霖雨连绵,久不下晴的现象了,因为当时的农业文明是依靠天雨的灌溉来获得丰收的,如果下雨的时间太久,就会造成农作物枯死的结果,所以诗人用“何草不黄”来影射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和加剧,表达了民众对昏愦无道的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再来看看“林”字。 “林”字的字形演变如图: 从上面的字形演变可以看出,由商代甲骨文至周代金文的演变过程中,“林”字的中间部分一直是一个“二”字,说明早期的森林都是成片的树林,而不是森林里树木的生长情况像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有疏有密,参差不齐的样子。这正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识还处于一个初级的阶段,他们所看到的森林都是一个个相对集中的成片生长的树木。而到了秦汉时期,这种“林”的形象就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双木而成林”的字形结构了。那么由此可知,在早期,“霖”与“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汉字,只是到了秦朝以后才有了联系,合二为一成了今天的“霖”这个汉字的形体。
另外关于“霖”和“林”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可以分享给你听。那就是宋真宗赵恒的一篇著名的文章《劝农文》中的内容——“惟是春霖秋旸之不时,稼穑之不成,则神罔飨,民无主。”这是宋仁宗景德三年(1006年)赵恒颁布的一道诏令的原文之一。这里将“霖”作动词用了,意思就是说雨水过多会造成庄稼不能收获,神灵也无食可吃,人民也无主可依了。这篇劝农文后来成为了宋、元、明三朝历代科考必考的题目。可见这篇文章在当时的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