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火主什么?
古人把宇宙万物根据其属性的不同,划分为五大类,即金、木、水、火、土;每一类别都由一种相应的物质所代表或象征(现代科学证明,这五种元素确实存在);并分别赋予它们不同的特性,木性仁,火性礼,金性义,水性智,土性信等. 五行相生指的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则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中医里,五脏与五行的关系也是相对应的,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 ;六腑与五行的对应是小肠经属火,大肠经属金,胆经属木,胃经属土,膀胱经属水;五官则相对应于五脏: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耳为肾之官,鼻为肺之窍。
在阴阳学说中,五行中的每行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如:木的阳的一面称为“荣”,阴的一面称“枯”;火的阳的一面称为“气”,阴的一面则为“焰”等等。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其中生为相互滋生、助长;克是相互制约、抑制;乘指势弱者被强者所克制,称之为“乘”;侮指虚旺的状态下去克制较弱的一方,称之为“侮”。
由于五行之间的密切关联和作用,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用以说明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复杂关系及变化规律。 根据五行之间的关系,人们又进一步提出了五行相胜说(俗称“五行相乘”)、五行相侮说(也称“五行相害”)以及五味相甘说(又称“五行相得”)、五色相宜说(也称为"五行相生")。总之,用这些相生相克来研究事物的矛盾运动,解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另外,中医的五音、五色、五味也与五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音——宫、商、角、徵、羽是与五行相匹配的五个音阶;
五色——青、红、黄、白、黑分别与木、火、土、金、水相对应;
五味——酸、辛、苦、咸、甘分别与肝、心、脾、肺、肾相对应…… 古代医学家正是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说明生理功能和精神活动的相互关系:心脏属火,火能推动血液运行到全身,故称“心主血脉”;脾胃属土,故有“土生血肉”之说,就是说脾脏将食物转化为精微,供给五脏六腑营养需要,而胃能消化饮食变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养五脏之阴;肝胆互为表里,肝气条达可以调理情绪,促进胆汁的分泌帮助食物的消化;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具有储藏精气的作用;肺属金,具有收敛肃降的功能,使气下行至下焦;小肠属火,有泌别清浊的作用,将糟粕送入大肠;大肠属金,有传导的作用;膀胱属水,可贮藏尿液,当尿液积满时就能排出;三焦为元气和津液通路的总司,有通行三气和调水道之用。 五行还可用来描述人体的组织结构系统:
1、皮、肉属于“湿”,因脾“喜燥恶湿”;
2、筋、骨属于“燥”,因肾“主骨生髓”;
3、脉属“热”,因心属火;
4、血属“温”,因“血得热则行”;
5、气属凉,因“肺气清凉”。 再者,人体脏腑组织的活动都有一定的温度,因此,中医学又将五行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之中去:
1、心火旺盛时用莲子芯来治疗;
2、肝火炽盛者可用龙胆草来清肝泻火;
3、肺阴虚者可服百合;
4、肾虚者可多吃核桃;
5、脾虚者可适当进食大枣,糯米等食物。 中药中所含的成分十分复杂,往往由多种成分混合组成,而这些成分又往往是按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的,这就决定了中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必然遵循着“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君药起主要作用的是主药,它直接对主治疾病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臣药起着辅佐君药发挥作用的功效,可使治疗效果加强;佐药的功用在于消除主药或臣药的毒性,或调和药性的偏寒、偏热,使补不偏不甚;使药是引药归经的引导剂。 可见,祖国医学理论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