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从什么开始?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是对世界的总体认识。产生于殷周时期,成于战国思想家们的理论思维。五行,即五材,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五行认为宇宙万物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其运动变化是因为有气、有神,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活力的。气和神,就是万物之魂。气在内,神在表,神是气的动力,气是神的物质,神随气生,气为神使。气和神推动木、火、土、金、水五个功能集团,周流不止,变化无穷,五个集团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构成宇宙的秩序,产生宇宙万事万物。“有神安在,谓气也。”(《庄子•知北游》)“夫精神、完固、内自生也,其外,气也。”(《庄子•刻意》)“气者,神之居也;形者,神之牖也;心者,神之主也。”(《管子•心术上》)
五行之说,西周时已经产生,《尚书·洪范》中已有记载。五行说是对世界本源的认识,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洪范》认为金木水火土是宇宙的根本,而宇宙万象又可以概括为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规律就是宇宙万物生长和消灭的规律。
相生顺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说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它冲破了三代以来阴阳神迷信,是一种新的宇宙观。但它的相生相克规律具有很强的猜测性和非科学性,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