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禁酒令产生原因?
一次大战促成《禁酒令》的实质通过,但其观念萌芽甚早,在殖民地时代便已有反对饮酒的运动出现。“美国人不相信邪恶,至少不相信人性可能被邪恶完全占据,”历史学家亨利·陈伯伦如此描述他口中的“美国的信仰”,“然而对某些事确实抱有怀疑,而酒恶之花便开遍了这块心田。”
禁酒运动肇因,一方面在于美国的天性,正如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坚决不加入国联以维护自己的主权一般。酒精作为外来品,自被殖民者带入美洲起其伴随的罪恶便与欧洲人登陆时的扬起尘烟同步增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酒精的罪恶,是滋生犯罪的温床、败坏人伦的根源、浪费金钱的源头,同时也是损害生产力与军队战斗力的炸弹。美国所追求的个人自由与安全、家庭的和睦与稳定、乃至国家的富足与强大,与酒精之间存在著天然的矛盾。
禁酒运动的另一源头在于美国文化中的清教主义。清教主义者相信人皆有罪,必须时刻克制自己的本性,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酒精使人在享用时消解了意志、散漫了神经,并使人进入短暂的忘我而自失的状态,这对于清教主义者来讲是无法容忍的。这种意识形态在人类文明史中普遍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儒家的修身齐家而对酒色持否定态度,印度教与伊斯兰教认为饮酒是罪恶而严格禁酒即与之相似。
禁酒运动在美国社会的底层拥有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但这种社会运动要有所推动与发展,必须有资本的支持才能有媒体的宣传与知识分子的理论化。禁酒运动吸引了大量女性的支持,而女性的“大团结”又与追求自身权利的女权运动结合。美国的第二波女权运动(相对于争取选举权的第一波)在二十世纪二〇年代兴起,妇女们不仅追求到与男人相同的地位,还希望通过运动解决其他问题,提倡“家庭与社会福利主义”的进步主义运动与禁酒运动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后者提倡“家庭与社会安全主义”),自然便成了“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