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地讲故事?
一、讲故事要有“真”声。“真”就是讲故事要用“真嗓子”,而不是“假嗓子”,更不是“老太婆的腔”。用“真嗓子”讲故事可以少伤嗓子,用“假嗓子”讲故事再“像”也不能使用。
二、讲故事要有“气”声。“气”就是讲故事一定要用“丹田”之气,而不能用“嗓子眼”那点气。用“丹田”之气讲故事才洪亮有力,有韵味,有感情,有力度。特别说到结束句更应这样。如说到“咔嘣”“哗啦”等词时,应用足腔子底下的那团气,尽力托住这俩词说出来,否则就会显得很平庸,声音就上去了也无气势。这样讲故事有“气概”,有感染力,有穿透力,有震撼力。讲故事人讲起来有感情,听者听起来也爱听。
三、讲故事要有“美”声。“美”就是讲故事的人在讲故事过程中一定要用“美感”声。这样不仅听者听得美,讲故事的人讲起来也觉得非常“美”。讲故事的“美”声,实际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声情并茂”的声音美。“声情并茂”是听者、讲者都非常享受的美妙声音,听者不仅爱听,而且百听不厌。讲故事人讲起来不仅带入感极强,而且感觉也特别地轻松。
四、讲故事要有“韵”声。“韵”就是讲故事要用“韵味”声。说实在话,很多讲故事的人很难有“韵味”声,但讲起故事来却很精彩,很有“气”场。这没有关系,讲故事人可以通过不懈地练习逐渐地培养自己讲故事的“韵味”。
五、讲故事要有“亮”声。“亮”就是讲故事一定要用“亮”响的“声调”。讲故事是靠“声音”说话。“声音”亮了,听者自然爱听。声调有了“亮”响,也特别地好听。
六、讲故事要有“柔”声。“柔”就是讲故事要柔中有爱、有恨;爱有爱声,恨有恨声,要轻重适度,要柔中有刚。“柔”讲的是讲故事要用“柔和”声。
七、讲故事要有“甜”声。“甜”就是讲故事人讲故事时,声音要“甜”到听者的心里去。讲故事人要有“甜”声。一是讲故事人声音要好,要甜美;二是讲故事人情感要好,要有微笑地给听者讲故事的心态。只有这样,讲故事人的声音才“甜”,也易“甜”到听者的心里。
八、讲故事要有“强”声。“强”就是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有“强”音,要有“强”调声。这样的“强”调声是突出主题、突出重点的重要声调。没有“强”声作“强”调,故事的主题可能就表现不出来,故事的重点可能就凸显不出来。很多讲故事的人讲起故事来,不仅没有“强”声作“强”调,“强”烈的表现也得不到有效的“强”化。因此,讲故事要恰到好处地用好“强”声。
九、讲故事要有“低”声。“低”主要是指讲故事人讲到故事“紧要处”要有低沉声、低调声。很多讲故事的人,讲到精彩之处不仅没有“低沉声”,反而“声嘶力竭”地喊叫起来。把故事中最“紧要处”的“甜”点给喊没影了。因此,讲故事要善于恰当地使用“低沉声”“低调声”。
十、讲故事要有“缓”声。“缓”是指讲故事人讲故事时一定要有“缓”和声。要语速适中,要有张有弛,“急”缓有度,切不可一“急”到底。有“缓”和声,讲故事人才能“缓”过来休息一下,声音才能“缓”过来,不至于一“急”到底“累”坏声带。讲故事要急中有缓,缓中有急。急不赶,缓不拖。急缓有度,张弛有节。这样讲故事才有韵味,才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