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字五行名用几画?
《康熙字典》中“矗”字的五行为土,但《说文解字》中“矗”字的五行为木,所以到底是土还是木呢? 《康熙字典》“矗”字曰:“《玉篇》直出也。从木,此音此义。《集韵》尺柳切,音杵。又《广韵》《集韵》丑吕切,音矗。义同。”并引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列矗然”为证。
《说文解字》“矗”字曰:“立貌。读若触。”段注:“作艸者,艸之直立者,今字作‘矗’;草之横生者,今字作‘丛’。”并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艸”部“叢,草木丛生。从艸,尊声(今简化字作“簇”)”为证。可见在东汉时期“伫”、“矗”二字都是木字旁,且都属去声,读音相同。到了唐代以后,人们感觉两个字形相近,容易混淆,于是加了一个“高”字作为部首来区分。现在来看的话,“高”字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偏旁。因为一般带“高”的字都有很高的含义。
《中华大字典》“矗”字头下引用了《集韵》和《类篇》,两者都对“矗”字的五行为土作了注释。现在的《汉语大词典》亦如是记载。然而我认为这个土行的解释是沿袭《康熙字典》的错误观点,不能成立。理由如下:
1.“矗”之本义为“树直立的样子”,从字形上看,“矗”上面部分的“竹”,应该是表示枝叶的象形,下面部分的“寸”则应该指树根,整个字形象的表达了树木挺直的样子。
2.汉代典籍用例表明,“矗”字的五行为木。①扬雄《甘泉赋》日:“罗钟磬兮庭皋,列昭朗兮玄堂。”赵殿成注:“昭朗,宫殿名。一作‘昭郞’。”“昭朗”的“昭”字古音zhāo,属平声清调,与“矗”字的去声相协调。②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曰:“华榱壁珰,绮井丹墀。”李善注引三国吴韦昭《国语注》曰:“墀,殿也。”韦昭原意说的是“墀”是一种彩色砖瓦,这里用来指称宫殿的地面,“墀”字的古音chí,属平声阳调,与“矗”字的去声也是协调的。另外,东汉张衡《南都赋》曰:“参天之木,罔径夫丘。”李善注引晋傅玄《傅子》曰:“京都建康令庾衮宅后有一林,上应星宿。”这些例句中的“参天”、“高”的“高”字,亦均指树木之高。“矗”字的五行为木。
3.宋元明清典籍用例证明,“矗”字的五行为土。①宋代欧阳修《归田录》曰:“嘉佑五年十月二十一日,开封府进士潘师旦等二百一十二人,以《春秋》、《孝经》答策登科。”②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我则道官宦人家定有墙院,原来只这壁障,立地顶天,兀自有门儿窗户儿。”③明代刘侗、于奕洵《帝京景物略·山水会》:“山右(山西)商贾,运货至京……北趋居庸关。关外,野店荒村,疏篁瘦树,石块砌城,甚巍峨。入关,豁然开朗,平原旷野,水绕云横,林麓烟光,溪桥月色,远寺钟声,四望萧森。”上述例句中的“壁障”、“城”、“关”、“山右”、“林麓”的“林”字,其偏旁“木”均为形旁,表明“矗”字的五行为木。而“山水会”的“会”字,《汉语大字典》注:“(huì)会意。金文字形,像两山相连形,本意为‘两山之间相通的地方’,引申为‘聚集’。”说明“山水会”的“会”字属会意字,下部“山”字表音,上部“云”字会意,整个字形象的是群山之间的云海,而非一座独立的高山。这样,“会”字的古音kuài,就与“矗”字的去声调型匹配了。
综上所论,“矗”字的五行为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