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属于五行属水吗?
“五行”是一种中国古代的系统观,认为世界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组成。这五种元素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五行相克”则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韩国国名的韩字韩语发音为hàn,汉字写为韓。《广韵》中解释为“韓,国名,火德。”《集韵·涵》中也记载“韓,国名,火德。或作漢。”“韓”字的字形演变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说“韓”字代表“火德”呢?这是因为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记载,“韓”字的意思就是“好顏色也”。而在古人眼中,红色就是火的颜色,所以说“韓”字代表了火德。 当然,“韓”字不仅代表着火德,还有另一层意思。因为古音“韓”字与“咸”字相通。而古书中记载,“咸”指的是“感”的意思(详见《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天地交感,万物化醇。”)所以,“韓”字还代表“感”的意思。 而这个“感”的意思是感受,接触。也就是后来说的感触、感动以及感应等等都来源于此。
从“韓”字的这两个不同含义上,都能体现出一种“火”的性质来。比如我们常说的“面红耳赤”(面像火一样发红),还有“火辣辣”形容气温高,又如“火上浇油”、“刀山火海”等成语也都是表示火热的意思。“韓”字实际上象征了火这一特性。 同样,我姓中的“侯”字,在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卫康叔世家》中有记述,“康叔名燮,字伯和,姬姓,卫氏。其先祖名候,候之先曰舜。”
这里的“候”就是指的舜帝。而在上古时期,“候”字指的就是“火”的意思。汉代司马贞撰《史记索隐》就有记载,“候,火行也。”所以,我的姓氏“侯”实际上也蕴含着火的信息。 因为我的名字中有一个“火”字。
有人认为,中医理论讲,肝属木,脾属土,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而韩字的部首是“韦”,是皮的意思,“皮”归属于“肺”,而“肺”又属于“金”,所以“韦”也属金,由此得出韩字和五行中的水、土、木都不搭界,而跟金字相冲,因此韩姓人不能属兔。也有人认为,韩字左肾右月,月字为水属女,肾属男,水克男,因此韩命最忌水。有人认为,韦字在甲骨文中是盛放皮革的筐篓,因此韦字五行属木,《康熙字典》韦部引《韵会小补》:“韦,五行木”。还有人认为,兔在中国十二生肖中排名第四,五行属性为木,有“六冲”的说法,即子冲午,巳冲亥,卯冲酉,申冲寅,辰冲戌,丑冲未,韩字五行属木,兔属木,因此有相冲的忌讳......
其实,以上说法,很多都是牵强附会,没有科学依据的。所谓五行为金木水火土,这是古代人民对世界本源的一种朴素认识,而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是中医的一种方法,和一个字的字义,没有必然的联系。
关于“韦”字,按照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及康熙字典,还有史记索隐,等等书籍的注释,韦的字义有“熟皮”“宽缓”“松散”“姓”,而关于韦字的五行属性,只有《康熙字典》韩部引《韵会小补》中有木的注释,其他的,比如汉·郑玄注《周礼》有“韦,皮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东汉·张衡《西京赋》及颜师古注有“韦,带皮也”。明·张溥注《汉书》“韦,韦带”,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韦,熟皮也”,清·杜文澜《古逸汇函》有“韦,薄也”,清·魏禧《叔子文集》“韦,语缓也”,等等,都没有关于韦姓五行属木的说法。而《韵会小补》,是一本南宋李攸编辑的书籍,成书于1217年,距今快八百年了,当时科学并不发达,作者的观点也受地域、文化、思想等局限,而且从注释中也无法看出“木”的涵义。而且其他也没有相同的注释,因此“韦,五行木”这种说法,没有更可靠的文献数据支持,不足取信。
而关于什么“十二生肖,五行属木,有六冲的学说......”的理论,也是牵强附会。所谓“六冲”是什么东西,我不大清楚,也没有研究,也不想研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网络搜索一下,看看这种说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总之,在我看来,这种理论没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做指导,都是信口开河。
总之,韩命最忌水的说法,没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韩命完全可以属水!再讲,中国姓氏人口几亿,每个姓氏都去研究一下怎么忌讳,这是多么大的工程,何况大多数都是牵强附会,没有依据!因此我认为,这种说法,可以拿来听听,取其有理者信之,不足信者则大胆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