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溧,读作lì。《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溧水”。许慎认为溧河是水名,来源于古代骆越部落语言,以“栗”为声,表示“水流湍急的样子”。其字形演变如下: (金文) (籀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从金文开始,文字的形状与今天的汉字已经非常接近了。我们可以看出来,古代的“栗”字就像一根棍子穿一串糖葫芦一样,上面一横代表竹竿,中间一竖代表山楂,最下面一横代表粘着的糖浆。整个字的造型就是一根长长的、细而硬的、被拉平了的、上宽下窄的长方体。 这个字的形体古体象形,现代简化后失去了象形的性质,但“象形”这个概念的含义并没有消失,仍然可以被用到新字体的结构分析上来。比如我们看“高”或者“头”这些字,都是上一横代表发顶,下一横代表额头,中间的竖画出头发的形状——这正符合“象形”的定义啊!
因此我推断,用“象形”的方法来分析“溧”的字形结构应该是最合理的。而且这样的分析也符合人们的视觉感受,上一横肯定比下一横短,中间一竖也应该比上下两横稍细些。 但如果按部首划分字义的话,情况就有点复杂了,因为上面的“木”和下面的“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偏旁。古人造字时并不考虑“木”“水”这两个部件在字中的具体功能,它们只是表意的符号而已,所谓的“部”也只是后来的学者为了分析字形而强行划分的。
从甲骨文到钟鼎文再到小篆,“木”“水”两个部件一直在字中担任相同的职能,只不过随着字形的发展,“木”或“水”的位置稍有变化罢了。 “山”作为偏旁出现要晚许多,是在汉代以后才逐渐出现的。因此对“山”旁的字进行分析不能违背造字的原理。
五行和五方、五色、五声、五味等有相应关系,如木配东方、青色、酸味、角声等等。古人把五行的思想,推广运用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用来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起源和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了五行说。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行运动所生成的。
木的特性。古人称为“曲直”,引申为木具备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
火的特性。古人称为“炎上”,引申为火具备温热、上升的特性。
土的特性。古人称为“稼穑”,引申为土具备生长化育万物的特性。
金的特性。古人称为“从革”,引申为金具备肃杀、收敛的特性。
水的特性。古人称为“润下”,引申为水具备滋润、向下、寒凉的特性。
古人运用五行的属性及特性,广泛类推,得出五行生克规律。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比作母子关系,故称母子关系。如木能生火,火为木之子,木为火之母;火能生土,土为火之子,火为土之母。
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相克次序正好与相生次序相反,即: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中的母子相生是连续的,相生有度,使事物发展、变化、推动与维持。相生太过或不及,则破坏五行平衡,即“生生不绝而变化无穷,故曰神。非其神而失其守者,是谓至则坏”,说明相生太过或不及,可引起病理变化。
五行中,相克也是连续的,相克有度,维持五行平衡。若“所胜妄而亢害至”,“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说明相克太过或不及,也可引起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