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字五行中属甚么?
“龙”字,古文字形,像一条盘曲的龙。金文(战国文字)作,小篆作或,隶变后演变为现在的汉字。《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段玉裁注:“春分,清明后五日;秋分,白露后五日。” 《礼记·月令》:“(孟春)命野虞耕籍,至稷乃礼之……(季秋)天子始裘……”郑玄注:“稼,种之田;籍,锄之田也。”——说明当时对龙的形态有明确的认知:半人半兽的巫师打扮,头顶高耸,身披鳞甲,手执工具。 至于这种动物到底是神是兽或是人装扮成的人兽——比如日本相扑力士的装束——就难说了。但是我们知道,在古人印象中,龙是一种能变大变小的神奇动物,所以它既可以是神,也可以是兽。
“龙”的本义就是传说中的那种会飞的、有鳞有爪的大动物。引申为帝王的象征和皇帝的代称,如“龙廷”“龙袍”“龙驾”等。再引申指传说中神异的动物“麒麟”“凤凰”“鸳鸯”中的雄鱼,又用“龙”来指称“龟”“鳖”“虾”等有壳水生物。 “龙”还可以泛指有灵性的动物和一切神明吉祥之物,例如“龙凤麟豸凤八鸾”中的“凰”“鸾”,“龙马精神”中的“马”等等,都指人们幻想出来的具有特殊能力的动物。 再引申一步,“龙”字还指那些有特异功能的人物,诸如“龙阳”“龙生”“龙钟”“龙骧”“龙骧虎步”中的“龙”都是指人物。 最后,从“龙”的字形看,其下部象一条小鱼,所以上古时期这个字也有“吃”的意思,表示把鱼肉吃掉,例如“龙吞”“龙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