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五行属什么时候?
在五行学说兴盛的战国时代,人们认为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中央属土。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道:“蜀,西川也,其民畜产犹放牧,多有菽粟、桑麻、瓜果,丝、锦、絺织,工市于邛竹者,西夷也……乌孙以畜牧为事,亦随水草而居,有水草处,必置逐水草之官以管业之。”西汉时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南方和西北某些地区的水草丰富,适合畜牧业的发展,将南面和西北地区归为同一类了。
三国时期的魏国著名医学家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提出:“东南方曰阳,……其色青,阳气盛明。西南方曰阴,……其色黑。”将天文学中的东、西、南、北四极与五行相配,第一次把阴阳五行运用到地理学的领域中来。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又进一步认识了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把长江以南部分划分为江南之地。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南方特征,即雨水多、森林茂密、多有瘴气,不适合人类生存。从东汉到隋唐,人们普遍认为南方属火,是炙热的南方文明,是不毛之地。
宋代以后,人们对南方的认识发生了极大变化。宋人重视商业发展,注重农业开垦,在西南地区大规模种植茶叶,使西南地区经济发达起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十分繁荣,云南等地出产的香料、丝绸等货物远销东南亚及印度半岛各地,这些必然会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一定影响。明末清初,许多人都注意到长江流域的富饶。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他的著作中指出:“江东(江南)之土,膏腴莫比。”“江左(江南)地沃野饶而不辟。”“东南一隅,地居全楚上游,沃壤千里。”他还将当时中国划分为九区,将长江流域划作三大区域,即江南、江西、湖广。清代学者周振鹤在研究古代地理著作时写道:“盖自江南一府开始,而逐渐扩散,至康熙末年乃尽行包括于两江之中。”可见这个时候的南方已不是荒蛮之地而是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