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五行属几画?
五行为十画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五行大义》,书中将五行定义为: “五行者,谓金、木、水、火、土也,五行之本,水也;五行之次,火也。” 在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谈到五行相生的顺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而五行相克的顺序则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中的“行”字,古代本意是指“道路”的意思,后引申为“活动”之意。“五行相生”指的是五种物质(即后来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在相互作用下而得到生长),而不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前后依次生成的关系。“五行相克”也不是指这五种物质之间的消灭或破坏的关系。这种看法最早见于《尚书·甘誓》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另外,需要补充一点常识。在古代,人们用天干和地支记录时间。每个时辰由两个干支间隔而成,比如14时由巳和未这两个干支衔接,表示的时间范围是上午9时至下午15时。而在夜晚,则用子时标出开始的时间,用丑时标出结束的时间。这样,一天就被分割成24个时段,每一个时段都用一个特定的汉字来标记,并且把相邻的两个时段连接起来记成两句话。
由于子、丑、寅、卯这四个时辰分别有六个时段,所以每个时辰都有特殊的名字。比如:子时的第一时段叫“子午”,第二时段叫“丑未”,第三时段叫“寅申”,第四时段叫“卯酉”,第五时段叫“辰戌”,第六时段叫“已亥”。 这样,根据时辰就可以排出一天的运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