琎五行是什么?
“璡”字是一个形声字,读作jīn,本义是指一种类似玉的美石。 《说文》中说:“璡,玉也。从玉,晋声。”段氏注曰:“美石次玉。”“璡”字的本义就是指一种颜色似玉的美石。 不过,这种解释似乎有点文绉绉的。现代学者认为,“璡”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中,其形状像一只鸟,可能指的是一种象征权利与尊贵的礼器,以鸟的形状以示尊贵。(见杨伯峻等《古文字结构表释》) 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字形都有变化,但都似鸟形。后来到了宋代,书法家发现古文“琎”字形状很像“珍”字,于是就在“琎”的字形上加了四点,成了现在这样的形状,并一直沿用到现在。可见这种写法是误传。
还有两个读音相近的字“缙”和“觐”,它们都和“璡”有关。其中,“觐”字今天读作jìn,指朝见,如“朝觐”;而“缙”字今读作jǐn,指插着羽毛或首饰,如“缙绅”。 在唐代,人们把束发的丝绸或者竹木叫做“搢”,用“晉”表示。苏轼的诗中就有“青衿老搢紳”(《浣溪沙·元丰五年十二月二日》)。这里有个有趣的小知识,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结发加冠”(也就是戴上帽子)的仪式,这时要把原先束发的东西取下来,放在帽子里(叫做“笄”),而放在帽子里面的这束头发,在古代叫“髲”或“髲髢”。等到祭祀祖先的时候,再把这束头发拿出来。因为每次都是拿出来用的,所以它的位置会渐渐移高,到最后就固定在正中间了。这有点像我们今天的女性盘发,只不过在古代,这是男子二十岁时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