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五行属什么?
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源自于《易经》,在《易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描述五行的特性: “行其德行”中的“行”指的就是五种行的特性。因此这里的“行”与后面的“德”是偏正关系——行有德。 这个“德”是什么呢?在《说卦传》中有这么一句话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乾坤两卦的德性是中正。而其他四卦的每一爻都有自己的德性——它不可能像乾坤那样中正,只能在一个极端与另一个极端之间取中间状态,所以才有“或坐或峙;或行或随”的说法。
从这一段话里我们能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 五行的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特定的德性范围,这个德性的范围就是阴阳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个中间状态。而这个中间状态的获取是通过每一爻所处的特定位置来决定的。例如离卦下卦是阴爻居中,所以它的属性是阳性的柔;而兑卦上卦是阳爻居中,所以它的属性是阴性的刚。 在这些元素之中,木火土金水五个符号代表的是实际存在的事物,而阴阳两个符号代表的则是具有相对性质的事物的两极。这五个具体的事情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它是变动不已而又循环往复的,所以《周易·系辞上传》才说的“阴阳合德,刚柔有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从这个角度来看,五行实际上就是阴阳二极在事物中的不同表现而已。 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明五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和现代科学所讲的阴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述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任务。 我们所能做的最好解释就是:将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视为一个分类体系,用它来对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进行分类。在这个分类体系中,事物被归入不同的类别,从而获得不同的性质并受到相应的原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