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繁体几画五行?
「宁」字的前身是「寍」,《说文》中解其本义爲「善,安也」、「甯(寜),安居也。从宀,从心」。可见「寕」「寧」都是表安心之意。 這個字在秦漢簡牘中常見,一般寫作「寕」或「甯」。魏晉南北朝時候,「宁」的字形有所變化,一說是由於加入了部首而使字形變得長了一些;另一說則認爲是為了避諱而改。我看二陳集的碑帖裡面大多數情形都爲「寕」,只有少數情況才是「甯」。如唐大曆十三年(公元7七八年)三月初七日陈元光後裔陳知微撰述的《福建經略招撫使臣墓誌銘》中,有「惟公(指陳知微之父——引者注)誕膺吉夢,名姓上寧」,这里的「甯」字後邊沒有著明部首。
再如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4年)所立宋太祖皇帝趙匡胤母昭宪皇后杜氏載寶碑的額部,題字爲「太上皇后杜氏之墓」,此處的「寧」字亦未著明偏旁。我推斷在宋代當然還有寫作「甯」的情形,但絕對是極少的例外。元代王禎所著《農書·雜錄》謂「今人於‘寧’字多誤作‘甯’……『甯』字非今‘寧’字」,可證元明以來「寧」字為正體。清人王櫟在《古文字構形的學術探索·序》中指出「這些異體字(即「寍”“寧”等字-引者注)在宋元時代仍現在用」,並引用宋趙師秀《試齋筆記》中的話「余見近世士子文章,多用『寜』字,蓋俗書『寧』作『寍』用也」佐證他的說法。
由此可見「寧」字雖然在中國古典文本中是正體字,但在漢字構形學的研究史上卻是從异體字而來的。因此它在漢字輸入西方電腦文字編輯系統時曾有一度被認定爲异體字而非正體字,致使字形輸入錯亂。我查閱多家字典網頁,發現「寧」字大部分情況下都標準輸入且排列順序爲第四(形音義)第一(部首)第二(繁简)第三(五筆字型),但也有例外。例如我在檢索《康熙字典》時發現它在「四畫」中排第一,在「八畫」中排第五。而在檢索《现代漢語辭典》時又發現它在「六畫」中排第八,在「七畫」中排第七。各字典的排序不一,令人費解。
最後,由於本文主要關注「寧」字的字形,故对「寜」字只作簡單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