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五行怎么确定?
“十天干”是指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的阴阳性质与日相对应,分别对应甲(阳木)、乙(阴木)、丙(阳火)、丁(阴火)、戊(阳土)、己(阴土)、庚(阳金)、辛(阴金)、壬(阳水)、癸(阴水)十个天干。“十二地支”是子(阳土)、丑(阴土)、寅(阳木)、卯(阴木)、辰(阳土)、巳(阴火)、午(阳火)、未(阴土)、申(阳金)、酉(阴金)、戌(阳土)、亥(阴水)十二个地支。 “干支”一词中的“干”指的是“十天干”,而“枝”字则象征了“十二地支”。“干支”就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它是古代计时的标准。从甲子到癸亥一共八千零八十日,谓之“一周”;以“周”为单位,一天的时间为“12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我国古代用“干支纪元法”来计时,每年都有一个“太岁”,也就是现在的“春节”。每年的第一天就是“正月初一”——元旦,这天的太阳升起位置是最靠近“正东”的 古时人们将“正东”和“正西”分别命名为“甲乙”和“丙丁”,将“正南”命名为“戊己”,将“正北”命名为“庚辛”,将“正东”和“正西“重新命名是为了方便计算一日之内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肝主春,足厥阴肝经也……心主夏,手少阴心经也……脾主长夏,足太阴脾经也……”这里的“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就是用“甲丙戊己”标明的。又如《灵枢·岁露》云:“正月天气,惊蛰而起,蛰虫咸动,草木萌牙,其气仁。”这里的“正月”指的就是“立春”后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一月,用“甲乙”标于月份之前,表明此时气候由寒转暖,万物复苏,生长旺盛,草木荣华,正所谓“万物萌发”、“天地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