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字五行属什么的?
古同“国”,国度。 《说文》外域为界曰囯。从囗从或。 段玉裁注:“古文國从虎省。” 今作国者,谓以国为国,别造一字耳。凡王者之所都曰国。 “郭”的本义是城外的围墙。《说文》城墙曰郛,郛外谓之郭;城也。 从宀,从邑,邑亦声。“邑”的含义是城市,而“宀”指房屋,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把有房屋的城邑包围起来,就是城墙,即城郭(所以秦统一天下后,将天下土地分为了36郡,每郡又划分为若干县,并且规定所有县城都要建起像都城一样的城池)因此,古代的乡、亭、堡、寨等,都是建在城郭之外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古人喜欢把居住地修建在城郭之中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安全,古代打仗一般都是攻城战,而居住在城内的话,只要把城门一关,外面不管多少人也无法攻破;其次就是因为方便,因为城内有街道和房舍可以供人们居住生活,而且一般城里都有河流和沟渠,可以用于灌溉和生活用水,但是住在城外就得自己挖水沟来引水了。 再来说说“郭”。
关于“郭”字的来源,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相传夏朝时,鲧治水不成被舜杀死在南河之畔,他的遗体葬于中谷(郑州密县),不久便长出一株植物,叶如苇苇,花若莲,结的果实叫“菰米”。后人以为这是一种神异的植物,就在他的墓上建造屋宇,作为祭祀场所,名曰“崇伯冢”(也叫鲧冢或夏禹冢)。周初大封诸侯,在此地建立卫国。“卫”本是地名,这里又建了一座都城,故称“卫都”。当时都城周围筑有围墙,其形状像个“郭”字,“卫都”也就改称为“卫郭”了。后来便以“郭”代替“卫”成为城市的通称,“国”“郭”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