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家字属什么?
“五”在甲骨文中就是五个手指的意思,金文、小篆都有相同形态,所以“五”的本义就是指代数字上的“五”。 五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尚书》中:“汝明德,乃罪嘉尔殷商,惟帝不丕临,允迪兹,乃罔攸惠,帝谓文王:予有乱政,子罔然哉!”大意是:“你(周文王)是有德行的,可是殷商没有好报应啊!我说了许多治国办法,他们都不实行,我现在告诉你为什么殷商的暴政会这样。”这里面提到了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但只是用来说明当时社会混乱无序的原因,并未赋予五行任何象征含义或者神异性。
直到战国中后期,五行才逐渐演变为一种哲学思想,用以解释世界的起源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这一过程与诸子百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推动有关——如道家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与行相生相类似;墨家和名家的一些观点也与此相关联;儒家的孔子则提出过“刚、柔、恩、肃、宽、猛、申、威”八政说等等……此外还有阴阳学说作为补充,认为世界是由阴与阳两种对立而又统一的物质组成,而五行中的每一行都由两对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物质构成:
水火者, 相济而相胜; 水火为阴阳气
金木者, 相摩而相伐; 金木为刚柔力
土者, 稼穑而生之,
故谓土无所克 而五行成矣! 土稼作生养万物
于是就有了所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循环演化定律,同时又有“水多金沉,水少木漂,木多火烁,土多金掩,金多土埋”的金木水火土相克定律以及“太盛或太过,则其行必折”的相克极限论和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平衡论等。这些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完善起来后就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了,直至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