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赢”字结构上由五个汉字构成,分别是“亡、口、月、贝、凡”,这5个字的部首是“亡、口、月、人、凡”(注意,这是偏旁部首,不是独立字); 这5个字都是独体字,即没有偏旁部首的字,它们在古代的部首都不同。现在它们所在的《新华字典》部首都是一样的—— “亡”的古音是wáng或wù,在《康熙字典》里其古音列有14条。它现在的部首“一划”是一个形旁也是一个声旁。所以现代汉语中这个部首一般只表示与“走之儿/辶”相关的意思; 那么也就是说,古代“亡+口=赢”,而现代“亡+口≠赢”—— 所以古人造的这个“赢”,它的第一个部分并不是“亡-口=人”。因为如果是这样,那赢的部首就是“亻”而不是“一划”了! 所以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古人造的这个词,本意应该是指“无口之人”或者说“被禁言的人”,也就是像现在网络上的“哑巴”或者“沉默”的意思。
另外,从“月”上看,如果这里的“月”是“肉”的话,那么上下两部分是不能连接起来的。而且,即使把“肉”看成象形文字也说得过去,但“亡”和“肉”组合在一起怎么看怎么违和啊…… 如果说这里用的是“月”,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认为,月亮的形状是在不断变化的:新月如眉,满月如盘,缺月是钩。这种形状的变化叫做“弦”和“望”。 《春秋·桓公十六年》载:“秋七月,戊寅朔,日有食之。"此处的日月食就是指月弦日(望)。
《左传注》引杜预对这条记载的解释是:“旧说以为夏历八月逢朔日食。今得见之九月,故云闰月也。”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根据《左传》作者的推测,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秋季的农历十八月上月初一会发生日食,但由于十九日的闰月出现了,所以这次日食拖到了十九日才会出现。 而在汉代以前,人们的日历体系十分混乱,甚至出现过以十一月为一年的月首的历法。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一次日食的时间点就可能变化很多。
于是,当时的学者们发现了一个规律——当发生日食的时候,月份总是处于“晦”“朔”(初一)或者是“望”(十五)“既望”(十六)的状态之中;而当发生月蚀时,又总是发生在“晦”“望”或是“既望”的阶段——这是因为地球在绕太阳运行的过程当中,总是在同一时间段经过月球的同一半球,因此也就产生了这种情况。
这样一来,古代的“月”就等同于今天的“既望”“望”,而非“半月”的初四到十三阶段 ——而此时的“月”又可以理解为“肉”,从而得到“人无二肉”的说法。
至于其中的“贝”,虽然现代人不太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汉字来看待,但实际上它就是“财物”的象形符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