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属于五行属什么?
“诺”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表示应答的代词(相当于现代的“我”);但单独使用时,又往往表示承诺、允诺或允许的意思——所以它又是一个动词。 《说文》:“诺,应辞也。从口若声。”许慎认为,“诺”字的本义是答应的声音。因为答应声音要出口,所以要从口。而它的语素音就是“若”(ruò) ——这显然是一种推测,但比较符合词源学上的规则。
从历史演进的情况来看,“诺”最初写作“喏”。甲骨文中没有这个字形,金文中只有从人的“若”(读如ruó)和从口(即今之“喏”)两个形体。小篆将这两个形体合而为一了。隶变时,左边“人”旁省去不写,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楷体“诺”字。 在古代文献中,“喏”与“诺”通用,意义则基本相同。
《广韵·角韵》:“喏,许诺也。”《集韵·觉韵》:“喏,许诺声……或作諾。”可见,“喏”字是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喏”是声符兼表意的意符,表示其本义为发出答应的声音;而“若”则是声旁。 “诺”作为名词,有“允诺”或“许诺”之意。比如孟子说的“吾岂敢哉?子以为甘言也,吾犹不忍为之,况夺人之田哉!”(《孟子·滕文公下》)其中的“诺”便是这种意思。 还有以“诺”为声旁的形声字,它们的本义多与言语有关——这些词大多可以分别解释为:诺、喏、昵、忸怩、忸怩、呢喃、哝囔、忸怩、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