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怎么看缺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基本概念,也是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关于五行的起源及含义,自古众说纷纭: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五行,谓金、木、水、火也;一曰水、火、金、土……”; 《周礼·大司乐》云:“咸,五声八音总名。”《国语·周语下》引史伯言:“五声和,八音调。”故五行又可代指五声或八音等音乐术语; 汉代阴阳五行家认为:“天地之间,五行将居;行有五味,发为五色,彰为五声”“五声和则万物奏矣,阴阳和而万物生矣”; 五脏亦称五脏,指心、肝、脾、肺、肾.《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脏化五液,心液泪,肝液汗,脾液涎,肺液涕,肾液唾.五液各有其味,酸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苦味入心.”
古代的五行是泛指自然界各种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功能以及变化规律的五种属性,而不是专指金属、树木、水、火、土地这五类物质元素.所以,当人们将人体的生理现象与自然的变化规律相联系时,就形成了五行学说的基本框架内容.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中医学上,五行对应人体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分别与木、火、土、金、水相对应;同时,又用五行生、克的规律来说明脏腑间相互协调关系的重要性及其运动变化.如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此谓之“五脏相生”(或称为依寄生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此为“五脏相乘”.还有“母病及子”(又称子病及母)、“子病犯母”(又称母病传子)、“相侮”(反侮)等关系.